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节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如果教师用唱独角戏的方式,将“电负性”、“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等基本概念硬塞给学生,他们会感到兴味索然,结果只能是死背定义,对一些没接触过的分子的极性很难有独立判断的能力。用“发现法”的精神讲授这节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急于解除疑问、寻求答案的探求状态之中进行学习,可顺利地突破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对这节教材的教学设计(两课  相似文献   
2.
中学化学课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本理论,二是具体元素知识。基本理论部分,由于教材本身的逻辑体系比较明显,易于找到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的探索序。元素知识部分,往往内容零散、繁杂、叙述性的东西多。在元素化学课上,如何运用“发现法”精神,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下面以“铁”这一节教材为例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