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具有个性化的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启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下面是本人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一、抽象材料形象化,提供学生个性化思维的时空建构主义者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形,强调具体情景中形成的具体经验背景对建构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情景中容易开展个性化的自主探索活动,保证主体地位的实施。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课中,通常方法是先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突出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可直接相加减,从而启发学生想到…  相似文献   
2.
狄晓红 《考试周刊》2009,(10):86-87
从教多年,笔者深知只有在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灵活驾驭课堂。笔者往往得意于一节课在自己的掌控之下顺利完成,却间或在不经意间发现:课堂好似少了些许“生气”。仔细想来,自己把许多学生可能出现问题、暴露情况的“机会”都给“节省”掉了。知道某个地方学生的思维可能出岔,行为可能脱离教师掌控的范围,干脆绕过不问,或不给予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也就是不让学生有直面此问题的机会,这样一来少了很多“麻烦”。最近接连听了几节课,笔者发现新老教师在教学中都可能存在这种教师有意“回避”的现象,现就“认识分数”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