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23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从鲁迅早年文章《摩罗诗力说》的题目英译入手,探讨“摩罗诗人”的本质,提出“摩罗诗人”是“贵族反叛者”的代表,其建设性与破坏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共存,而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也是从“摩罗诗人”逐渐走向“平民革命者”的历程。本文认为,鲁迅所谓的“摩罗诗”类似于控诉社会积习流弊,召唤改革、革命的《耶利米哀歌》,而作于清末的《摩罗诗力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篇鲁迅的《耶利米哀歌》。  相似文献   
2.
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受惠者,也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是与他物共存、共生的存在物之一,通过生死转化而与自然融为一体。东西方哲学和文学中许多关于昆虫的描述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像蜜蜂与花的关系那样,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人类生存的意义既不在于存在本身也不在于思想,而在于人类对自然万物所肩负的责任。真正生态化的生存,应当是人性化的、甚至是神圣化生存,而不是回归纯粹自然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从北朝民歌到戏剧、小说以及影视作品,木兰这一形象跨越时间、文化,影响深远。2020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掀起一场新的“木兰热”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本文尝试分析关于电影的几个“争议之点”,并提出:从木兰,特别是从用英语讲述的木兰入手,认识“同一”故事在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中的“同”与“异”,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体会语言与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