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理想的管理境界,和谐一直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看,达致和谐的管理之境至少要遵循如下三条基本原则:恰当对待差异的原则、协调性与融合性原则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良性交换原则。在和谐理念开始渗透到管理的各个领域之际,希望本文对和谐管理理论与和谐管理实践的发展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白沙门人是明代心学的重要建构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对我们全面理解明代心学有重要意义。《白沙门人考》是白沙门人研究中的基本文献,在同类文献中它收录最全,考证最详。然受编者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该书仍有错讹、遗漏,笔者经考证对其订误8处,对疑似门人确定1人,排除3人,补遗8人,最终确定白沙门人总数为182人。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汉初素王话语流变的基础上,通过对《淮南子·主术训》篇与董仲舒的孔子素王论同后世孔子素王论进行比对的方式,确定后者即后世孔子素王论的直接源头。董氏素王论缘起于对秦制的不满及其实现儒家德治的冲动,其主要营建工具为布衣受命论,对“西狩获麟”的新解则是其营建契机。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者二千多年以来的伤感,伤感系由孔子的“无位”引发,而以“德位合一”的政治理想追求为思想背景。孔子“有德无位”在带来伤感的同时,也为孔门带来了潜在的认同危机,这既关涉到儒学的发展,也关涉到儒者的个体生存,这是该问题在儒学史上被不断提起、解释的原因。“有德无位”问题不仅存在于古代,而且有其现代延续的一面,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政治生活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在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中,显性拒绝与隐性因袭同在,这一状况既决定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现代世界是在对儒学这一前现代政治哲学不完全拒绝的情况下确立起来的,也决定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必须两面作战的时代使命--既要进一步批判儒家政治哲学,同时又要依据儒家思想来对治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世人论王弼哲学多推其“贵无论”而忽略其圣人观,事实上,在王弼的整体哲学思想中,圣人是贯通有无、本末、体用、动静等诸环节的枢纽,因此,圣人观源始地构筑着王弼哲学,离圣人观而言王弼哲学乃是“无遗有”“失其体”。  相似文献   
7.
8.
和谐作为管理的理想境界,一直为人们所孜孜追求.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看,达致和谐需要谨慎地遵循恰当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恰当对待差异的原则、协调性与融合性原则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良性交换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上来看,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在中国古代世界解体的背景下,出于对现代性问题的感应而产生的。但该学科产生之后,由于纠缠于思想的民族性辩护,将“中西问题”等同于“古今问题”,从而错失了对现代性问题的敏锐感知与积极回应。该错失既不利于中国哲学史学科与国际哲学界的对话交流,也不利于其“合法性危机”问题的解决,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须直面、担当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考证学是清代政治高压下的产物。与一般考证学家不同,戴震比较关注孔子“有德无位”事件,认为孔子因“有德无位”而传道。该解释是戴震确立“由考证而闻道”之角色的重要依据。戴震之以闻道为使命,有其批评宋儒与考证学的双重考虑。在他看来,闻道亦有其现实社会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