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有“刑不上大夫”句。其后此语流传颇广,乃至街头巷尾皆有所闻,但人们多以己意解之,而不究其本义,其本义遂隐而不彰。有人甚至以为“刑不上大夫”,即大夫不受刑罚,系一种免罪权,是封建特权的表现。盖随意为解,  相似文献   
2.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3.
《左传》记有许多关于天命、神鬼、卜筮、妖象的材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其中予断祸福,无不征验,盖不免“从后傅合之。”此说后世多接受之,如此说成立,《左传》作者就是极端信奉天命、神鬼、卜筮的人了。对此,应作具体考察。再者,《左传》预断祸福,固然有许多征验者,但也有不少并不征验的。顾炎武就曾指  相似文献   
4.
三、《九歌》是祈战的诅文,还是岁时常祀之歌?马茂元主编的《楚辞注释》说:“《九歌》是楚国南部流传已久的一套民间祭神的乐歌,经屈原的加工改写,便形成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为,《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学,特别是先秦文学,文字艰涩,佶屈聱牙;内容又远离现实,难与“现代文化”搭界;教学中困窘烦恼不暇,又何有于改革创新!回顾起来,近几年的先秦文学教学,简直如在泥淖困境中挣扎。前进速度当然很慢,成绩更微昧不显。所幸前进的追求目标尚非常清楚。针对先秦文学艰涩难懂等特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着力点放在了下列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屈原《九歌》研究中,争议颇多。本文就四个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即认为《九歌》是屈原独立创作而非民间巫歌成分为主;是晚年所写而非早年所写;是楚国岁时常祀之祭歌,而非某一次祈战获福的祀歌;《九歌》中渗透有屈原的失意感情,但无明显的思想寄托和讽谏。文章着重内证,从《九歌》内容上论证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前人的论述,有所比较、吸取和商榷再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文学史上“化出”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的讨论。既不赞同写诗为文必须“字字有来历出处”的以博事为能,又不同意对前人名句“化出”的否定。它不同于“蹈袭”,认为“化出”乃是作家们景境相类、情思相似的势有必然,是创新的一个分支。虽然“化出”的字面近似,而实则另有其新意。“化出”的精要在于自出机杼,若出诸已。文中归纳出“化出”的八种类型,指出了其新意和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思想研究中,有一种传统的提法,即鲁迅思想分为两个时期:1927年以前是进化论观点,1927年以后是阶级论。本文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精确的。鲁迅思想应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19年前)是进化论;中期(1919年到1927)是从进化论向历史唯物论的转变期;后期(1927年以后)是全面成熟的历史唯物论。文章从分析鲁迅中期的一些著作入手,分析了鲁迅对革命理想、革命动力、革命斗争形式等关键问题的认识,从而论证了他中期思想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