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心而论,鲁迅的小说《社戏》并没有什么新颖、特别的内容,它叙述的无非是童年的“我”在外祖母家中同一群儿时的伙伴一起去看社戏,归途中偷吃罗汉豆的事,这些事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最平常不过了,可是作者把这些平常的事情却叙述得一波三折、饶有趣味,又韵味悠然,究其原闳除了作者对童年乡村及儿时友谊的一往情深之外,更主要的是作者成功运用了于小题材之中见趣味的“尺水兴波法”,这种方法主要表现在以卜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初读《项链》,觉得它写得很好,马蒂尔德红颜薄命。实在可怜,让人不由得为之一洒同情之泪,可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当然是参考书上的看法)和看了书上的评析,马蒂尔德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从美丽的云端跌进污浊的泥潭,原来她竟是一个资产阶级形象的体现者,我险些上当,对她的爱惜同情一下子变成了憎恶,她真是罪有应得。在那时,当学生的谁还敢怀疑老师的话?谁还敢不信书上的“真理”?长大后再读《项链》,总觉得对马蒂尔德的批判有失公允,马蒂尔德连遭打击却受此责难,实在有些冤枉。渐渐地别人塞给我的偏见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3.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关于这篇章的主题,几乎所有的论认为章表现了作“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是细加玩味。总觉得这样的论断与作品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4.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几乎所有的论者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是细加玩味,总觉得这样的论断与作品实际不符。首先,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他不去处理政事,却游山玩水,昏昏于醉梦中,这能说是“与民同乐”吗?其次,一个自号为“醉翁”的人,酒量应该不小,可为什么他却“饮少辄醉”,其实稍有一点喝酒经验的人都知道,个中原因主要是心情不好。再次,文章所写的滁人游山之乐与众宾宴饮之乐最多可以说是各乐其乐,与“与民同乐”的境界还有较大的距离,正如水是水,油是油,二者根本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语文教师的慨叹和抱怨:“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愿学语文了.学生家长越来越不重视语文了,”包括我在内,产生了生不逢时、搭错车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程效恒 《现代语文》2006,(11):117-117
优秀的学作品往往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又如海上的冰山,一半露出水面,一半藏于水下,语言字诉诸读的只是表象,巨大的深层意蕴要靠读投入整个身心,细心体味方能悟出,可人们往往抓住语言字呈现的表象对作品作出判断,这就使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或失之肤浅,得到一点镜花水月的印象;或干脆走样,得出与作品实际完全相反的看法。以《醉翁亭记》为例,对其主题的理解也有迷惑于表象而不见其深层真意的遗憾。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初读《项链》,觉得它写得很好,马蒂尔德红颜薄命,实在可怜,让人不由得为之一洒同情之泪,可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当然是参考书上的看法)和看了书上的评析,马蒂尔德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从美丽的云端跌进污浊的泥潭,原来她竟是一个资产阶级形象的体现者,我险些上当,对她的爱惜同情一下子变成了憎恶,她真是罪有应得。在那时,当学生的谁还敢怀疑老师的话?谁还敢不信书上的“真理”?长大后再读《项链》,总觉得对马蒂尔德的批判有失公允,马蒂尔德连遭打击却受此责难,实在有些冤枉,渐渐地别人塞给我的偏见发生了转变。依笔者之见,莫泊桑的初衷根…  相似文献   
8.
孤月清辉     
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知之者”是被动接受,那么“好之者”则是主动追求,而“乐之者”则已达到痴迷执着的状态。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就能进入这种痴迷执着的状态,语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恰到好处的课前导入则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平淡是文章风格的一种类型,它通过细小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好,表达作者自然率真的生活情趣和真实深厚的内在感情,平淡风格的文章其写作材料往往是平凡细小普通多部分人注意的细节,其中的感情往往是内敛的,感情表达是有所控制的.引导中学生写平淡风格的作文首先要动员学生热爱生活,仔细观察生活,其次抒发感情要含蓄、内敛,让感情徐徐而出,切记直抒胸臆,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语文教师的慨叹和抱怨:“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愿学语文了,学生家长越来越不重视语文了。”包括我在内,产生了生不逢时、搭错车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