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路过     
我坐在汾酒大厦杏花村酒家的餐台上,手里把玩着清洁别致的白酒杯,对面是新作文高中版放胆作文比赛的四个一等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来自山西、山东、浙江和湖南。我看到他们的脸上活跃着少年人所特有的丰富的快乐表情;他们的眼睛还不时地瞅来瞅去,却丝毫没有在课堂上的那种慌乱。一时间,我发现自己倒像是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羞涩的我,在他们带着爽朗笑声的问好和自我介绍中全然没有了自信。想想前几天,我是多么盼望他们的早日到来啊,我甚至还一再奢望所有的获奖者都能到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还一再地幻想着和这些文笔初成的少年人围起圈来谈论写作、青春与爱情!但现在,我在他们的注视中猛地就沉入了迷失、惶恐和茫然的感觉深洞。  相似文献   
2.
写作病     
在正常且丰富多样的社会语调面前,写作无疑是一种病症。凭空的情绪,无中生有,看似过度的言语使用,与现状之下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决胜真题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三个旅行者住进了一家旅店。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一个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人则两手空空。晚上回来时,拿雨伞的人淋湿了衣服,拿拐仗的人跌得全身是泥,而空手的人却衣不湿,身无泥。前两个人都很奇怪,问第三个人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已被词典化了。词典化即意味着规范。什么样的规范?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其他等等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制订,并没有使现代汉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而是越来越模糊。各种“词条”是这些规范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否定     
白天的游戏如此繁多,在可看见的奔忙中一些可贵的事物被消耗,白昼的热量在落日的时刻甚至达到了又一个顶峰。自然按其规律仍然在固定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它做着自己本分的事情,太阳升起,群星闪耀,雨水的滋润,雷电的暴戾,它的面孔仍有旧时代清纯可爱的风采。而在恒定轨迹的旁边,我们却在试图用尽一切方法改变无常与命定。在无意识中,夜晚一天又一天,被我们推迟着,我们拒绝踏入夜的大门。在白昼的旷野内,到处是我们梦想的马群,相互追逐,彼此踩踏,最后一片清凉丰腴的牧草,在撕夺中饱受不堪的凌辱。可供栖息的夜幕,被人诱使充当了遮掩交换的帷帐。…  相似文献   
6.
和木桦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那是夏天,穿着T恤一堆人敞开肚皮喝酒。我在病中,所以在一旁观战。坐我对面的大胡子木桦面孔彪悍,能喝善谈。作为80后口语写作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一贯使用的是生猛的语言,一如他在我面前的活跃表现,但细细考察之后,便会发现他其实表现的却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情怀。他的内心软绵绵的, 有很多的汁液。所以他是一个异端,或者我更愿意将他称之为一个高超的“卧底”。分别时,木桦对我说,你下次来北京,就能看到我的电影了。所以从秋天到冬天,一提到木桦, 我首先想到的是电影,然后才是诗歌。很遗憾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北京,所以没有机会看到他的电影,但现在我裹着羽绒服,在上海的冬天里,还能读到木桦的诗歌,读到一些感动和沉重的意义。 80后的诗歌里,清水是一个始终坚持自我,不轻易被外物所俘获的人。在80诗歌一代趁着夜色集体逃向小说的时候,我们看到作为记者的清水仍守着诗歌的灵魂和疆域。他的诗歌延续了新古典主义的风骨,将现代人的情感和精神用充满古意的材料和场景盛装起来,并带着强烈的宗教气氛。所不同的是,他的诗歌不是让人入定的,而是让人轻飘飘地飞在人世的上空,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我总是会时不时收到他用手机发给我的诗歌,那些诗歌里充满了孤独和伤感,却未有绝望。我们的生活和写作的意义, 难道不就是为了前进吗?  相似文献   
7.
一NEW WRITING:咱们是老同学了。但我感觉,七八年的相处,你对我不是越来越清晰了,而是越来越模糊了。我想过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上班之后事务的繁忙。用一句啤酒广告的话来说:我们每天,都在忙。再想一想,大学毕业之后,我们也真是很少在一块推心置腹地聊天了。于是,慢慢地就“陌生”了起来。这不是我们两个人单独发生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在发生这样的问题。“忙”是要务。每个人群都在忙,都脱离不掉“忙”的限制和要挟。于是,沟通缺少了,交流发生了错位,甚至,对话的能力也在逐渐地消退。  相似文献   
8.
内心的心     
一个人不会梦见孤独。在黑夜的另一边,我似乎看见了他,一个沉默的人,转过身来,摘掉眼镜,将它扔到很远处的河里。他并没有理会我,独自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阅读。他专注的神情如同没有人见过的上帝。我无法走向他,每前进一步,我的身体便向着脚下的土地下沉一点。当我走了二十四步的时候,我猛然就感觉到了自己强烈的心跳震荡着身体周围的尘土:我只能仰望着他,一个看不清面孔的沉毅的专注于阅读一本书的陌生人。他越来越成为一个轮廓,一帧剪影;只有那本书感觉上是真实的,像现实中一本书的模样,但我无从得知它的内容,感受到的是它适合这样一种近乎…  相似文献   
9.
大前天的下午单位上没有什么事情了,便一个人溜出来,步行至超限书社。好长时间没来,书架上还真添了不少“新”的旧书。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我翻到了一本丁东先生的小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版《精神的流浪》。书的印数不大,只6000册;但书店的架上却有五六本,书面崭新,仍是从没有人碰过的那种洁净的美态。对丁东先生,以前只是通过年长的一些读书朋友讲过;自己原先在书店也好像见过一些他主编策划的书籍,而对于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乃至他精神生活的成长,却是没有任何的感知。而我自己,却是对知识分子精神成长的历史越来越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在街上     
我从很小的时候(大概从四岁时开始),就和我的奶奶出去远行。远行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那便是吃。白事,丧饭;红事,喜饭。无论红白, 我都满心欢喜。因为在小的时候虽然已经可以天天吃馒头了,但吃肉却还是很稀罕的事。除了期待春节,我还在等待那红白事上可以尽情吃肉的日子。天还没有亮。穿着母亲洗得干干净净、烫着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