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问陶年谱》是胡传淮先生历经十余年时间收集资料,反复修改,精心撰著的一部力作。该书曾于2000年1月由巴蜀书社出版,在国内学术界获得一致好评。传淮先生发现该书尚有错讹和不足之处后,即刻仔细斟酌,收集材料,马不停蹄地进行修订,务求使之成为精品。同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亦鼎力支持,将修订再版《张问陶年谱》列为该中心重点科研课题,给以经费资助。  相似文献   
2.
作为清代“性灵”诗派主将的张问陶,在对前辈诗学理论扬弃的基础上,既“专主性灵”,又“独出新意”,标举“天真”之说,倡导从“天真”处抒写“性灵”。艺术本体的“天真”审美本质,由创作主体的性情气质与表现对象的风神韵味“天然”凝结而成。要写“天真”,诗人的心要“空”,要“闲”;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生活知识;还要仰仗“灵感”的“神助”。张问陶对其“天真”说毕其一生躬行实践,创作的大量“性灵”诗作,充满了诗人悯民忧国的风雅情怀。  相似文献   
3.
提高人文素养是当前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人文素养的提高、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国民精神凝聚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中国当今教师的人文素养存在着历史性的缺失症,直接给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带来严重阻碍。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过了学历补偿教育、知识技能补偿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之后,提高人文素养成了当前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语录体,它的语言虽是散珠碎玉,但经过“论篡”,让人捧读,便觉满眼金碧生辉,耀眼夺目。或精警,或幽默,或含蓄,或隽永,或清新,或沉郁,或峻切,或雄放,风格多样,仪态万千。格言、警语、古谚、诗句、口语、成语,不仅在当时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流传至今,嘉惠后人,千载不朽。辞格有比喻、比拟、夸张、重叠、对偶、排比、层递……几近于今日的辞格之数。特别是许多后来成为成语、格言的词句,为汉民族语言提供了一大批珍宝,为我们今天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增添了不少光彩。而大量的口语、语气词的使用更是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5.
西部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本质上属于本科院校中的弱势群体,面对掐着指头计算的国家教育部的评估时间,我们应该:求是,老老实实地从所处的社会经济化环境和本校的实际出发,来确定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层次与规模;求实,实实在在地健全机构,分解落实评建任务,分阶段督查,限期保质保量完成;求新.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定学科专业的重点和发展优势,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寻求我们独特的发展空间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巴蜀这块丰富的人文地理之上产生的古代散文,如繁星丽天,流光溢彩。传统会堂是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础,神话传说赋予其浪漫主义色彩,文风能避开“五代之弊”而简朴质实,于封闭之中产生激越的开放意识,而文学品种式样单一。我们要研究巴蜀古文特色,发掘和继承这份厚重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7.
《巴蜀学史稿》系四川省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织编纂出版的2001—2005国家重点出版计划的“巴蜀化系列丛书”十种之一。《史稿》是巴蜀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地方学史,对巴蜀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全书论述范围广泛,挖掘深刻,主线分明,评议确当精到,新论迭出,对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是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运动。现代文学从“文学革命”发展到了“革命文学”,以创造无产阶级文艺为奋斗目标的左翼文艺运动,成为本时期的中心内容。于是,描写工农觉醒的题材增多了,新文学的笔触范围扩大了,向时代的中心靠拢了。  相似文献   
9.
宋人杨偍提出韦庄<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等词为追念被蜀主王建所夺之宠姬所作之后,代相沿袭,附会甚多.然而有宋一代诸多志传未取此说;正值开基创业之时的王建对倚重之心腹大臣不致于会夺其宠姬;韦词实为早年甘苦与共之亡姬所作;韦词中"忆旧欢"之作和代人作者,均非为"追念宠姬"之作.  相似文献   
10.
清代遂宁人张问陶是乾嘉时期性灵派诗人。历来对其研究却不够全面。《张问陶年谱》填补了张氏及清诗研究的空白。该书学术品格高,因而深得国内外的专家赞扬。文章认为:张问陶年谱的事例完备,资料富赡,考核精审,方法扎实谨严,对巴蜀文化、川中文化研究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