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唐宋派古文家归有光,有人归纳其文特色为“事琐语浅情深”,称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为归氏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自然,作为归氏久负盛名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琵琶行》将音乐描写和人物刻画的高妙结合,早已为人所称道;而诗中的环境描写,更为人所叹赏,如“枫叶狄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它们或暗示时令和时间的推移,或渲染凄凉情景,或烘托音乐效果,无不各尽其妙,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史上,有过不少的隐逸诗人,有不少反映隐逸生活之作。可以说,出世与入世这种现象,是伴随文学发展的历史时隐时显地交互并行的。封建士大夫中,某些人对隐逸诗赞赏备至,当然反映了其不健康的情趣;而在今天,这样作品却受到过多的非议、责难,得到的多是一味的贬斥、挑剔,甚至遭到冷落,排斥的厄运,判以“现实意义不大”、“消极因素严重”之罪,斥以“消极厌世”、“逃避现实·之语。就连艺术评价上,也只吞吞吐吐地提到那么三言两语:“有一定艺术价值”,“艺术上确有某些可取之处”等等,不敢理直气壮地予以肯定,旗帜鲜明地表示认真借鉴。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未免极端化,简单化,会使许多足可称为艺术上品的佳作难免明珠投暗,人们难以窥见我国优秀古典诗歌长廊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曹操的《短歌行》,不仅是诗人的代表性作品,也称得上是“建安文学”的扛鼎之作。前人对其思想主旨、艺术传承及情貌风骨等方面,都有大量精到论述。今天想必没有什么“珠”可探了。然而.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对任何艺术作品的探求亦然,更何况,“诗无达诂”.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把《短歌行》这座前人已掏过无数遍的宝山探掏一把,或许还可掏得三两粒“遗珠”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曹操的《短歌行》,不仅是诗人的代表性作品,也称得上是"建安文学"的扛鼎之作。前人对其思想主旨、艺术传承及情貌风骨等方面,都有大量精到论述。今天想必没有什么"珠"可探了。然而,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对任何艺术作品的探求亦然,更何况,"诗无达诂",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把《短歌行》这座前人已掏过无数遍的宝山探掏一把,或许还可掏得三两粒"遗珠"吧。  相似文献   
6.
为尽快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吸收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出版了大量的各种古(诗)文选本,古汉语基础知识之类的读物,广大青年学习古文的热情甚高.同时,各级学校也加强了古文的教学工作,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然而,据不系统的观察和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初学者,由于学习不得法,或急于求成,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他们草草读了几篇古文,就索性把文章丢在一边.便津津有味地去阅读那些谈基本知识的小册子,这样学来学去,规律和原理可能记得不少,可一旦回过头去接触原作,便如坠雾中,不知所云了.即使读读文选,也多去依赖“串讲”、“译文”,但那是经过别人嚼烂来喂的,与原文难以对上号,结果是半懂不懂,或根本就没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