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身教     
幼时,不识世事艰辛,虽说被大人教育要勤俭节约,口中朗朗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常被母亲批评,但每餐饭后依旧剩下米粒。  相似文献   
2.
身教     
幼时,不识世事艰辛,虽说被大人教育要勤俭节约,口中朗朗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常被母亲批评,但每餐饭后依旧剩下米粒。9岁时随母亲去杭州查看由二伯母照看的房产,吃完饭后碗中还是没吃干净,二伯母无声走来,默默端起碗,将剩下的米粒一颗一颗放入口中,她的举动让幼小的我震惊无比,羞愧不已。自此,陋习尽改,这件事让我记了一辈子,再也不敢糟蹋粮食。  相似文献   
3.
功用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偏重于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它以充分发挥作品的社会功能为目的,强调文艺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功用理论在中西文学批评史上首先体现在对诗歌的批评上,因为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现象,故功用理论在中英诗学中表现极为突出.中英两国的功能诗学共同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政治标准问题,在目的性上完全一致.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两者在文化根基及历史进程上的巨大差异.回顾一下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便可发现,中西文化虽然千差万别,异态纷呈,但在其始发阶段,许多理论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在以后的发展与衍变中,由于不同历史条件的制约,才逐渐演化成形态各异的文化系统.中英诗学中的功用理论的发端与变化也呈现出这种势态.中国诗学中的功能理论起始于春秋时期,其最早代表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指出诗歌的目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孔子的这一说法为儒家学者所继承与发展,他们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明确提出了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诗歌的教化作用与实  相似文献   
4.
司各特与罗贯中为英、中两国历史小说的开创者。司各特从1814年隐名发表第一部历史小说《威弗利,或六十年以前》开始,一生共写出二十七部历史小说。罗贯中除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之外,相传共写过十七史演义,而且他还是著名小说《水浒传》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司各特与罗贯中在各自的小说中大力宣扬“忠”义”的思想,这是与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与各自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但由于两者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与世界观的不同,他们所极力宣扬的忠义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过程,决定着文学也有自己发展的共同过程,一定的文学形式往往是某种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例如诗歌的产生必然早于散文,这是因为诗歌是一种人们便于口头吟诵,口头传播的文学形式,它的这种特点使其有可能产生于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的远古社会,而散文小说的产生总是与社会的商业化、都市化及一定社会生产水平(如印刷术)有关;所以各国的文学发展总是从诗歌到散文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英小说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似乎保持着同样的趋势,这是因为它们都处于同样的时代背景──封建社会之下。但此时的小说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到中英两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狭义小说产生时,却又由于两国当时的不同历史条件,结果造成了两国小说发展力度上的巨大差异。这一点充分说明了特定的文学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这是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固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但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创作技巧均受到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影响。中英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 ,正是这种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罗曼史(Romance)是12至15世纪在英国非常流行并占有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形式,通常被译为“传奇”。它总共包括三个系列,即“不列颠故事(matters of Britain)”“法国故事(matters ofFrance)”与“罗马故事(matters of Rome)”。其中“不列颠故事”最为流行。罗曼史与唐代传奇一样,在文学发展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在内容与主题,艺术成就与影响上,两者有着不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