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基于鲁宾提出的图形-背景理论,以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为例句来源,研究多义动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认为动词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可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在不同的语境下,某一个义项成为图形,其他义项退居为背景。人们在学习或认知某一个动词时要形成一个图形-背景的图式,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该动词的各个义项。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这是对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中关联原则的修正。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用关联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语码转换的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最考验译者能力的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