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营造初中历史课堂和谐教学氛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试教育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被动接受;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历史课堂应该是师生的积极互动与和谐融洽的氛围,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于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史料,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接触史实,激发学生思维;引进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发展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等措施,对营造初中历史课堂和谐教学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莫芬 《广西教育》2010,(20):20-21
历史学业求助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科目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向他人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的行为活动。历史学业求助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工具性学业求助、执行性学业求助和回避性学业求助。工具性求助指学生向帮助者询问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一些信息,期望利用这些信息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执行性求助指学生不经努力就直接向老师或同学询问正确的答案或要求帮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务;回避性求助指学生虽然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  相似文献   
3.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说明鲁迅对人物伤痕的描写既写出了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性格,又通过人物与伤痕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伤痕正是人物心灵创伤和民族劣根性的双重象征,鲁迅正是要时时揭出伤痕,揭出社会的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莫芬 《中学文科》2009,(9):68-69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核心理念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