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新世纪迎接新斗争同济大学蔡仲德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96年新年伊始,江泽民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这是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必然要求。去年12月20日,江泽民与全国政法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综观...  相似文献   
2.
一《乐记》作者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刘德生年已难考定。但其祖文帝恒于惠帝七年(公元前一八八年)生子启,时年十五。启是文帝中子,其前尚有异母兄三人,则文帝生长子时约十二岁。今假定启生长子临江王荣也在十二岁(小于十二岁,似无生育可能),而德与荣同母,是景帝次子,则其生年不得早于文帝四年(公元前一七六年)。又,吴楚反时(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4.
“‘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邓小平文选》第64页)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同志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这番谈话,今天读来,使人感其震聋发聩的力量。最近我校一位年逾七十的老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小平同志的话引起了自己感情上的共鸣,现在,我们这些人似乎有生命重新开始的味道。他针对实际问题说出了许多我们想说而过去不敢说的话。他用马列主义观点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这番话其实是我们共同的感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恢复,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跟“文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一些学生怀着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想象,以为经他们的振臂高呼“唤醒社会”,“唤起民众”,就可以消除腐败现象,加快改革步伐,使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殊不知,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客观逻辑,是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他们的行为后果,常常走向了他们设想的反面。因而他们又感到不被社会理解,陷入了困惑和苦恼之中。其根由之一,正是在于他们对中国国情和世界情况、对社会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知或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格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之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7.
8.
近些年,我兼了一些中共党史课,也听了不少政治理论课,总是还有一些学生(有些场合是相当多的)对教师的讲授不感兴趣,或昏昏欲睡,或各行其是,有的教师还深为维持课堂秩序而苦恼,那种“考试前根本不听,考试时突击背诵,考试后丢在一旁”的情况仍屡见不鲜。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从客观上讲,正如邓小平同志一九七九年三月尖锐指出的那样:“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十年捣乱,思想战线上长期间充满了胡言乱语,以至人们对于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许多干部和教师失掉了信任。”随着整个形势的好转,加以思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学校中的党组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师生,激励他们立志为祖国的富强奋勇进取、建功立业,保证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抵御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今天,重新强调这个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我理解,这里讲的“坚持”,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在屡次运动冲击下,从“自以为是”变为承认自己“一无是处”,从“我应该引他们回到解决问题的路上”,变为“只有甘心情愿尽力拥护政府提出的一切运动——包括批判我的思想运动在内”,从“新孔学文化思想”变为肯定“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同样落在“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回归自我”这一“冯友兰现象”中。梁氏与冯氏在国家的强权面前放弃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自己忍受侵害而不反抗,也对侵害他人现象保持沉默,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