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1.
从牙牙学语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比喻,可临近小学毕业,学生对比喻的理解仍停留在"把……比作……""用……比喻……"的表层,比喻这一直观、生动,充满想象力的修辞为何会丢失丰富的内在而只剩下形式的骨架?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在关注比喻的外在形式的同时,关注比喻在表情达意、深化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写话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窗口,写话是保护学生童心、童趣,激发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我们要让他们在写话中得到成长,爱上写话。一、课文与生活联系的纽带低年级的课文,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课文后,观察与课文相似的场景、活动,把观察生活与学习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写。  相似文献   
3.
由于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对意义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预测性和选择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厘清作品内部的文化语境,充分发挥语境在理解意义方面的"三性"作用,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起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散文对童真的真诚赞美,对生命活力的细致描写,整篇文章充满人性的光辉,形成了课文独特的内在文化氛围。作者运用自己浓厚的古典文学的底蕴,使得整篇文章有了一种活泼泼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