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前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针对学生专业课学习成效的评价多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集成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造成学生缺乏岗位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贯穿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缺失或不完善是造成“一考定成绩”考核评价方式的重要原因。在“新工科”背景下,文章以“机械设计”教学为例,通过对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多维度、多主体、非标准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和完善了过程性考核,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更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了谋求新时期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山东轻工业学院分析自身优势,确立了"强化轻工特色、加快内涵发展、狠抓教学质量"的办学之路,力求在"特色"上做文章,在"内涵"上下功夫,在"质量"中求发展。山东轻工业学院的办学方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本文将工程领域中的全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本科教育领域,提出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并探讨其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理论与应用问题。其思想就是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核心,除原有已考虑的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外,同时把就业与社会需求、社会评价以及毕业后再学习与终身学习等延伸信息涵盖进去,作为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通过有关规章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予以固化,以达到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改善本科生就业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基于对机械行业企业的调研,通过分析机械类工程师必备的素质,参考国家"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结合齐鲁工业大学实际,初步确定了机械类专业工程能力需求特征。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构建工程能力创新课程群,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课程体系重构。同时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多元化培养,取得了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