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与其社会的文明状态相适应的.原始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朴素无碳"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适应性低碳"的,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发展性高碳"的,而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应是"理性低碳"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选择,是要在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程中实现低碳化,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发展.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树立和强化低碳生活理念,实现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低碳化改造;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普及各具特色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各生活主体的协同配合,政府、企业与居民等要全方位地、积极地、广泛地践行理性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面板误差纠正模型,根据中国30个省份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东部地区存在从农民收入到农业机械化的单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存在任何方向的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民收入的双向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存在从农业机械化到农民收入的单向因果关系。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要从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长期效应入手,并且要综合考虑各个地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间不同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洛阳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和黄河文化发源地,在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和都市圈建设的艰巨任务中,正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洛阳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工业基础、特色创新的县域经济等优势,但也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治理效能偏低、资源聚集能力较弱等问题。基于此,洛阳需要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更好地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与“势”,加快推动洛阳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质量发展进程,赋予洛阳古都和传统老工业基地发展转型的新内涵和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相继经历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四种文明形态,对应着无色(虚无)发展、黄色发展、黑色发展、绿色发展四种发展范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下以低消耗、低排放与高效率为特质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资源短缺危机和环境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从黑色发展范式到绿色发展范式的转换,需要实现“五位一体”的转型:发展主体由“单一理性经济人”向“双重理性经济人”转型;发展目标导向由“只注重经济发展数量,不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向“优先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数量”转型,发展模式由“低成本竞争、高资源环境代价”向“高成本竞争、低资源环境代价”转型,发展过程由“线性强物质化过程”向“非线性弱物质化过程”转型,发展路径由“黑色工业化、黑色城市化与黑色现代化”向“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与绿色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兴增长极,其对我国区域经济版图重构必将起到纲领性指引作用,其发展也将对我国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空间范围、建设意义、发展定位与建设举措等方面对中原经济区进行研究。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逻辑框架应是"2345"发展框架: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轮互动,"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为我国整体发展作出五大贡献(经济发展贡献、粮食贡献、交通贡献、能源原材料贡献、生态贡献),逐步实现"一极、一地、一心、四区"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贸易与气候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双重效应关系,并呈现出时空特征。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现行的贸易发展方式具有气候非友好的特征,导致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气候贸易壁垒受害国之一。因此,我国亟须进行贸易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要确立新战略,优化贸易结构,建立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合作机制和国家间协同减排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绿色贸易政策,逐步实现贸易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脱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