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洪仁被誉为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创始人,马建忠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①,作为中华民族的先进志士,共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要完成反侵略、求富强的相同使命,洪、马二人的维新思想,自有相近之处。然而,由于二者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身份的不同,他们的维新思想又各具特色。个中原因,耐人寻味。一重商、民办与引资思想(一)重视商业的经济政策洪仁牙和马建忠考察西方富强兴盛之源,认为与商业发达有关,从而均主张将重视商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太平天国后期,采取了进一步保护商业的措施,凡在太平天国境内经商,…  相似文献   
2.
马建忠是晚清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受过国际公法和近代外交专业培训的人才之一。作为李鸿章的亲信幕僚,马在晚清涉外活动中起过一定作用,实际效果则毁誉参半.他经手的鸦片增税专卖、中法交涉主和及“暂售”招商局船产、米建威计划等外交活动所引起的种种争议,反映出社会转型期,接受新知的先觉者与守旧士大夫之间的观念冲突。晚清风气不开、务虚不务实的积习,或许是马建忠个人及同类群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社会根源,亦即当前外交积弱、国势不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论雷沛鸿的教育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际出发”、“动”、“有教无类”是雷沛鸿教育哲学观的几个重要观点。“从实际出发”是雷沛鸿一切教育理论和设施的基础,从时空而言是指现实和国情、省情的需要;从教育观上说是指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国家、地方的社会基础,决定其教育的设施,实现教育的长短目标。雷沛鸿的联系观反映了教育与社会,教育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变动”观反映了教育运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教育运动“量”的发展过程和教育制度、设施、方式的“质”的变化。雷沛鸿的“有教无类”的大众教育主张,以当时中国民众生活为出发点,以彻底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教育、政治、经济机会均等为目的,体现了他的历史观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