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职教云的高职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促进教师"教的方式"的改进、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提高思政课的课堂实效性.以梧州职业学院为例,对基于职教云的高职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前,赴沪的江浙移民呈现出季节性流动的特点.他们多在农闲期奔赴上海谋生,又在农忙时返乡务农.这一季节性移民群体的形成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一为城乡流动过程中制度基础的松动;二为江浙农民收入降低和农闲期的客观存在;三为上海城市经济以及职业的不稳定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19世纪后期的上海社会出现了季节性移民,这标志着上海乃至中国开始发生了人口流动的近代性转变,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上海流民离沪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民是中国历代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群体。19世纪60年代,上海曾接纳过100多万流民,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离开了上海。促成这一时期大批流民离沪的原因有三:一为流民赴沪时的生存性动机;二为上海恶劣的生存条件;三为清政府垦荒、减赋的措施。透视上述原因可知,人们的观念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城市的近代化也有一个渐次演进的历程,此乃上海在其近代化初期,未能成为流民离乡后最终归宿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近代化实指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19世纪中叶的中国,虽经历了两次战争的洗礼,但其文化传统中的惰性与封闭因素依然十分浓厚,在此情形下,观念意识的开放无疑是现代因素进入传统社会的前提与基础。从传统中走来的士大夫──李鸿章,就是在洋务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迈出了走入近代化的第一步。            一 自有科举制度,中国便产生了一个功名社会。置身其间的儒学知识分子希冀通过科举一跃进入官绅阶层。出身于土人家庭的李鸿章便行进在这浩浩荡荡的科举队伍中,他早年的诗赋即偶尔流露出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