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郑尚芬 《成才之路》2014,(20):72-72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语文新课标这样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学好语文首先要学会阅读,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增强语感能力。一、理解朗读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好的文章,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学生通过朗读,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春天的百花齐放,春天的生机勃勃,这就是在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语感能力的培养。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讲的时候教师不用分析古诗的意思,而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大部分学生都能体会出这首诗秋风萧瑟、悲凉的氛围。实践证明:反复朗读是理解诗歌、文章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
郑尚芬 《成才之路》2013,(29):67-67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体现语文的特点,语者,语言也;文者,文学文化也。从文字、文学、文化这三板块还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味。以课题研究促进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将语文的学习推进课题研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郑尚芬 《成才之路》2014,(35):18-18
高考作文作为高考语文试卷必有的一个题目,历来备受教师关注,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学生的作文没有创新,在用典引据方面尤为突出,这就直接造成学生高考作文分数偏低。因此,有必要就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做到用例新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郑尚芬 《成才之路》2013,(28):I0005-I0005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促进自己成长成才。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5.
郑尚芬 《成才之路》2014,(34):43-43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渗透理念,践行课标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与要求相差甚远,不太乐观。其表现在高考中的阅读部分学生失分最多,这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心中的痛。因此,强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急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