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社会转型实际上是以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为特征的文化转型.普通高中教育应该以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语文教育凭借自身丰厚的文化特质和强有力的实践性理应通过中外文化的建构培养理想人格,从而肩负起"立人"这一神圣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2.
语言和思维──语文教学的支点夏津四中郭金廷目前,语文教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对教改的现状作全方位深层次的观照就会发现,由于过多地注重了“怎样教”的问题,而淡化了“教什么”的问题,致使语文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目标不明确,何谈实现目标的方法呢?语文教...  相似文献   
3.
4.
一活着是树,死了是木头。站着,为大地摇曳绿色的民歌;倒下,静静的卧为托轨的枕木。二有人说,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亦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而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似乎随意可以得生而不必虑及得死的时代,至少该产生“人”吧。那么,“人”以怎样的勇气、怎样的智慧才能远离喧嚣,活在时空的深处?于是,我想起了罗丹那把在孤独中运作一种思想的刮刀。三世上最自卑的人大概是教师。江南的一位挚友曾对我说,咱穷教师不愿见地位高的人,仰人鼻息,人格上不能忍受;也不愿见有钱的人,财大气粗,颐指气使,好…  相似文献   
5.
教学《琵琶行》,细致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我们会发现,这里“相逢”的表层义是说诗人与琵琶女偶然相遇,但同时还含有精神“相逢”,即两个心灵积极主动地相融的深层意味。而且,既然“相逢何必曾相识”,那么,相识未必就是“相逢”,因为“相逢”是彼此心灵的相通啊!  相似文献   
6.
教学《琵琶行》,细致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我们会发现,这里“相逢”的表层义是说诗人与琵琶女偶然相遇,但同时还含有精神“相逢”,即两个心灵积极主动地相融的深层意味。而且,既然“相逢何必曾相识”,那么,相识未必就是“相逢”,因为“相逢”是彼此心灵的相通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实施主体性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如要从根本上使“学生主体性”观念内化成为教师们教学观念和自动化的教学行为,我们仍然任重道远。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前提和保证,缺乏主体性的教师不能培养出富有主体性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实际上是以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为特征的文化转型。普通高中教育应该以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语文教育凭借自身丰厚的文化特质和强有力的实践性理应通过中外文化的建构培养理想人格,从而肩负起“立人”这一神圣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世纪难题”。近几年来,各界人士对长期存在的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表示出前所未有的忧虑。可喜的是,伴随新世纪的钟声,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从宏观上的学科性质、教育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微观上的操作方式方法,在历经强烈的阵痛之后正发出清脆的“呱呱”声,循声觅迹,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正在正本清源、返璞归真。一、实践与创新:语文教育的灵魂著名语文教学论专家朱绍禹先生审视语文教育的百年步履,认为在20世纪初语文教育由文字型转变为文字—语言型,而70年代末又由文字—语言型转…  相似文献   
10.
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且形式决定着内容。对此,苏联心理学家维戈茨基说:艺术对我们的作用的实质本身就在于改造我们得自事件本身的印象,而在改造这一印象方面,起作用的不仅有情节布局,还有一系列其他的因素——作者如何叙述事件,用什么语言,用什么语调,如何遣词造句,他是描写场景还是扼要地叙述场景的结果,他是直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