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宝库中,留下了不少巧妙运用反衬手法的脍炙人口的佳作。所谓“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即运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以使主要事物更为鲜明突出的一种衬托。这种反衬手法,因为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便显得更突出,更深化,确乎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词语和语境     
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与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两者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作品中的好些词语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使人感到不贴切,难以理解。因此,选择与运用词语必须先考虑语境。自然,理解词语也应这样。现从小学语文课本中举两个例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米,象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相似文献   
3.
这个练习,要求学生了解句子中说话的立脚点,学会把某个人直接说的话改变为第三者的转述。教学时可分三步进行: 一、析例句。先让学生默读示例,看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发现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后,再启发他们找  相似文献   
4.
词语搭配不当是常见的病句之一。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作句子主要成分的词语搭配不当和修饰成分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现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分别举例说明。一、主谓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它们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哪些词能够接受哪些词的陈述,往往有一定的语言习惯。如果主谓搭配不符合逻辑、事理或习惯,便成了病句。如:  相似文献   
5.
说起写品德评语,有些当班主任的老师,往往提笔就写上“学习认真”,“劳动积极”,“爱护公物”等等。自然,这些话并未说错。可是,笼笼统统,老是写这么几句,学生看了无所得益,家长看了也不满意。记得清代李笠翁有句话,叫做“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勿使浮泛。”这是对文艺创作说的,但对教师写品德评语来说,倒也很适用。品德评语应当反映出学生的个性来。比如说,写一个学生的优点或缺点,就要写出他较为突出的一点,切忌面面俱到,用千  相似文献   
6.
读诗小札     
阅读古代诗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就是在脍炙人口的诗歌中,往往有“风×”两字。这两字一入诗中,顿使全诗意境深邃,诗味浓郁。请看: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中的“风雪”两字,呈现雪因风旋,满天飞舞的景象,极写环境之凄寒恶劣。在这孤寂严寒的风雪夜,“夜归人”顶风冒雪独行,好容易找到投宿地,岂不欢欣若狂?足见,风雪交加之景,深刻地表现出旅途的艰苦,浓化了找到宿地的喜悦情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呼呼的风声,哗哗的水声,一只捕鱼的小船,在这风起水涌、波浪怒拍的江中颠簸。这个捕鱼的镜头,确乎给人以备尝艰辛和危险之感。显然,其问正寄寓着诗人对“渔者”的诚挚深情。寓情意于形象,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有时把本来应该分开来说的事情并成一个句子来说,这样的句子,叫做“合叙”。例如: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例①是“非亭午不见曦”和“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并成一句来说。句意为:如果不是中午,就见不到太  相似文献   
8.
数的功能,显然是在表数。然而,数一进入文学作品之中,就往往不仅仅是有表数功能,还有其修辞功能。所以,以数入文,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这确乎值得我们注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以数入文而取得良好表达效果的范例。下面结合实例谈谈以数人文的特点。数的修辞功能,一般说,有虚表数和实表数两种情况。所谓虚表数,就是其意义和数面不合,即虚  相似文献   
9.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全篇只有两个自然段,二百个字。结构谨严、语言简洁、寓意深远。在教学时可把重点放在讲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题旨上。文章先总提一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接着,从很多可爱的草木之花中,点出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以来,世人却很爱牡丹。然后笔锋一转,写道:“予独爱莲。”轻轻一笔,便引出了作者所要描写的对象——莲。这样写来,不仅使文章曲折有致,而且也  相似文献   
10.
博喻浅说     
博喻是比喻的一种,是常用的辞格之一。所谓博喻,是铺陈性的比喻,即用多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一种事物。这种比喻,更能生动地充分地状物写景抒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范例。博喻有两种类型,一是多比一,二是多比多。多比一就是用多种不同的喻体去说明或描写某一事物的一个方面,使这个事物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