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钱亚玲 《文教资料》2008,(13):12-14
"乡下人"的身份认同和女性自身经验,使苏青文学视景中的民俗叙事有着标识性内容和特征:苏青以近似客观的文字,还原了浙东乡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和成婚生育所经历的琐细过场:对乡土社会民俗世情呈示了温和、迁就的退守姿态.乡土民俗的还原性观照赋予了苏青文字独有的艺术质素,流露出创作主体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和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家校合作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家校合作的目标、职能、渠道、内容和效果等方面。治理的策略包括: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统一家庭和学校的育人理念;以书面文件的方式,明确家校教育的边界和责任;建立沟通规则,规范家校沟通的内容;以教育法规为依据,完善家校合作的机制;构建家校共同体,推进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苏青的城乡叙事异常独特,她和她的小说人物浮游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认同乡下人身份又对乡村十足的厌恶和弃绝,渴望都市又自觉疏离于都市的繁华与喧嚣。独特的游走姿态,不仅赋予苏青文字世界独有的艺术质素,奠定了苏青文字的思想意蕴,而且给文化转型期的人们提供了关于生存选择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从叙事学的视角探究《伤逝》的论文多侧重对于文本叙事策略本身的细微关注以及对于这种叙事方法所带来的接受者的阅读接受与阅读体验的把握,阐释的中心仍集中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小说,其形式与内容又是共生的。显然,“手记体”《伤逝》的“回叙”策略与它所表达的主题意蕴是吻合的:“我”对“爱情历程”的“回叙”,实质是人类对自身生产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而“绝望”的“忏悔”,则是表达理性的反思过程不仅需要真诚、勇气和胆识,更需要对错失的正确认知,否则,人类将永远面临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论古文献学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亚玲 《文教资料》2010,(12):172-174
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是通过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回顾,培养青年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重振民族文化自信力。古文献学作为研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在保存和利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提供的关于古籍文献的阅读法、版本的选择法、中文工具书的使用法等,不仅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学习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他们将来的学术之途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钱亚玲 《文教资料》2012,(28):14-16
张爱玲的小说意欲挣脱性别意识而最终落入女性身份的无意认同,其中的女性叙事,关涉有史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女性及其人生遭际,侧重"家"这一特定空间之于女性存在的独特意涵,观照女性在婚姻、身体等方面特有的心理活动,揭示了中国女性独特的生存之道和生存智慧,表达出对男权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及对中国女性未来的深层焦虑。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与《伤逝》都以"另类"女性的人生遭遇为文本叙述中心,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通过男性主人公的追忆,完成对缺席的女性"另类""在场"的叙述,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女性叙事策略,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向来弱势的妇女阶层和女性命运的深刻关切,而男性主人公忏悔和自我救赎的失败,则彰显了鲁迅先生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批判了五四知识分子思想的局限以及对中国女性解放之路的切实探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