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钱忠久 《文教资料》2008,(20):131-132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复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2.
有资料说《一件小事》中的“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中的“人”是指“反动统治者”。对此,我认为不妥。首先,从“增长坏脾气”亦即“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的原因来看,我认为小说中提到的那个“看不起人”中的“人”不是单指“反动统治者”,而应当是指“所有的人”。这只要细读一下小说开头的那段文字便可明白。小说的开头写到“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正因为“我”在从乡下跑到京城里的六年时间里,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例如: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使我“感到渺茫、怀疑,乃至更悲观失望,于是更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这个增长了的“坏脾气”就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由于“我”脾气很坏,看不起人,而且这种势头“一天比一天的大起来”,所以“我”便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不顺眼。因此,当“一件小事”发生之后,“我”便自然而然地有“看不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莫泊桑笔下的那个沦为穷光蛋的于勒值得同情。近来再读《我的叔叔于勒》,发现这种观点并非正确。理由如下: 我们知道,于勒小时候就行为不正,糟踏钱,不但把他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这在生活困难的人家,可说得上是坏蛋、流氓、无赖了”。可见,于勒小时候就不是一个什么正直而善良的人,而是一个流氓、无赖,这种不良表现无疑为他  相似文献   
4.
钱忠久 《文教资料》2008,(21):89-90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育人过程.就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就是期待学生成长;就教育的过程而言,教育就是教师全面"塑造"的过程、"完善"和"修补"过程;就教育的环境而言,教育就是给学生发展"提供"和"创造"内外部公平和谐氛围的过程:就教师的责职而言,教育就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