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杞县举人李岩与桐城士子汪兆龄,分任两大主力的重要谋士。史界论李者多,评汪者少。本文拟对二者作微观比较,不当之处,敬冀指正。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的现成条件的时候,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的时候,他们才能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2.
从排外到暗杀:吴越思想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越的思想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用暴力推翻满清的封建专制统治。刺杀五大臣则是他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其人,古今史家每每备加溢美,把他描绘成一代伟人。笔者认为,综观其实践活动,结论是:一位德薄才平,过大于功的历史人物。不当之处,祈冀学界教正。一“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考察一个历史人物,评述其是非功过,首先要看他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还是背逆经济发展规律,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我们认为评价诸葛亮,首先要把他放入三国时代的经济形势中,看看他是如何对待当时经济条件的。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史载:“是时天下户口,十裁一在”,“耕牛既缺,又乏田器”。曹操在《嵩里》中描述当时的情况是:“白骨露于野,千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