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儒学本以治国平天下为使命,但近代以来,对儒学的研习却日益与现实人生疏离,而退居为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少数学者的专门职业。虽然近几年在民间也兴起一些读经、讲学之类活动,儒学似乎呈现出在社会上复兴的迹象,但毕竟势单力薄,其效甚微。关注儒学命运的人不免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即儒学究竟能否与由西学主导的现代生活方式相容?实际上,  相似文献   
2.
孔子教学首重求仁,但对于是否能求得仁,则既有"欲仁仁至"之说,又不轻许人以仁。这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是内在贯通的。"欲仁仁至"说侧重于讲仁德能因人的自觉欲求而即其身体力行当下体现;不轻许人以仁,则是缘于仁德全体非经长期坚持不懈的德性修养而不能至。基于此,学者应能近取譬,就力所能及处行仁,积仁至之得而又持续地推扩之,如此才能渐次趋于仁者之境。这是孔子主张的成仁的过程和方法。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对孔子的教化理念或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以《中庸》系子思作品的传统观点自清以来遭到质疑,疑古派认为该著实为出自秦汉之际的作品,由此造成了儒学史研究中孔、孟之间思想过渡的一段空白。但近些年来新的出土材料支持了传统观点。根据传统文献的记载,并结合新出土材料,可知《中庸》总体上反映了子思的思想。其表述的心性观点,构成了从孔子礼、仁并重的思想过渡到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系统心性论的内在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