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鑫颖 《师道》2024,(1):33-36
<正>一这是一个普通的课例,对我却有特殊的意义。苏教版三上教材《练习一》中有一则《省份简称歌》:省份简称歌辽吉黑蒙冀晋陕宁鲁皖苏浙渝沪津京豫鄂湘赣台闽滇琼川黔粤桂甘新藏青港澳回归举国欢庆对学生来说难点在于:简称与省份名称怎样一一对应,如何熟读成诵,在这首简单的省份歌后面读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我发现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10课《我的家乡在哪里》中提供了中国政区图,我把这份教材内容当作语文课的支架:  相似文献   
2.
正前不久,在南通市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方式·高效课堂"专题研讨活动中,我聆听了张学青老师执教的《三棵银杏树》一课。《三棵银杏树》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曾被选入他主编的《开明国语读本》。课上,张老师一袭长裙,颈间松松地系着一条长长的丝巾,显得娴静优雅,颇有近来流行的"民国范儿"。这节课想必是一堂清新雅致的课。《三棵银杏树》不像后来新中国流行的状物文章(如杨朔的散文),用事物承载道义,从  相似文献   
3.
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理念:"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它的内涵是,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以各种形式与其他文本相联系,这种联系跨越历史,跨越地域,在众多文本的相互"影响"下完成文本、主体、文化三个层面的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些相互关联的文本所组织而成的网络,把一篇一篇独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