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全球化的中国新闻教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炼 《现代传播》2004,(2):100-102
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对新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新闻教育如何改革 ?本文以全球化视野 ,着重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诸方面重新探讨了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3.
经济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辨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辨美是思考现实,明辨事理所表现出的一种美学素质,它是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极其重要的特征。经济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辨性就在于它不仅要报道在经济领域中发生了什么,还要究其原因探讨“为什么发生”和“怎样发生”等深层次的问题,从中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倡导科学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经济新观念。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得好:“观念,可以改变历史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多媒体网络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打破了地域和文化差异,使大众传播向国际传播的方向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激烈竞争主要表现在高科技的运用、高效化的管理、高质量的内容,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传播主体的心智与价值取向,是传播者创作的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传播内容。电视要想长期地有效地拥有大量受众,必须遵循其创作规律,在“电视化”上下工夫,多出精品,这是服务于受众之根本。“电视化”就是要强调电视的传播特性和优势,就是要强化报纸和广播等大众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真实、快捷、客观的要求也会更高,电视新闻传媒在这方面得天独厚。突出电视新闻媒体传播的个性、特色,就要多搞现场报道,让受者与传者同时同步同视角地看到新闻事物发生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调动电视的多种传播手段,直观形象地向受众展示调查采访过程,使受众品尝“原汁原味”,在身临其境中感知生活,领悟道理。正如蔡骧《电视特性研究》中说的:“直观用之于信息的传输,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它变语言、文化讯号的‘线性’传输为‘信息阵’的传输,使观众得以直接观察被传输对象,大大增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15年的历史,各种类型的主持人纷纷亮相于各自节目中。然而由于相当多的主持人在政策理论水平、思想修养、文化根底、知识积累、写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致使其主持节目时表现平平。可喜的是,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代表的群体主持人却例外地赢得了亿万受众的钟爱和青睐。窃以为其成功之秘诀在于——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注。焦点访谈群体主持人都有一颗赤子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敢于直面人生,剖析社会,剖析国民性。他们有一双敢爱敢恨的眼…  相似文献   
6.
韩炼 《当代传播》2003,(6):71-71
人物通讯《苟利人民生死以》(见2003年5月27日《中国教育报》一版),篇中没有什么高邈的宏论,艰深的哲理,也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却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7个方面分析了当代新闻标题的特色。其中有新形式的出现,而更多的是老形式的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报刊新闻评论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炼 《新闻大学》2006,3(1):91-95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和态度,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新闻评论在各媒体蓬勃发展,研究它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报刊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从“新闻化”、“多元化”、“平民化”、“形象化”等等七个方面分析其在新世纪里的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爱看电视、电影,因为电视、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艺术,展示内容都使用画面,观众通过视觉就能直接感知得到。若报纸新闻报道中也能展示视觉形象,势必大大地提高可读性。视觉形象就是要求对新闻事实多描写,少陈述,把文字转移成视听兼备的、可感、可触的画面。正如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提倡的:“新闻写作要表  相似文献   
10.
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新经济异彩纷呈,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大书特书,可是在经济报道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亲和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由于常规思维的束缚,长期以来经济新闻写作中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素质等,造成片面性、简单化、绝对化,形成枯燥乏味或大同小异的思路,表现又呆板,缺乏吸引力,受众不欢迎;其二、缺乏深度,缺乏诱导力。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广大受众对一般性的经济报道已深感不满足,他们希望了解经济报道中深层次的东西,希望知道经济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经济事件进程中各种矛盾的撞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