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篇题木牍,应有十五个篇题。其中,大题两个,小题十三个。两个大题分别是"六□(形)"和"七势",十三个小题则对应着《孙子兵法》十三篇。所谓"行□"属于大题,应释作"六□(形)"才是。整理小组释作"行□",即小题"行军",可能有误。  相似文献   
2.
对《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政论兵之类》部分中《奇正》《十阵》等篇的"有得将卒而不得君者""乘敌之顿""勿信也""阵之则辨辨""缭子而知动静之理""斗之以二柄""疏阵者,所以突也"共计七处文字进行了校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论费留     
通过对读简帛文献,对汉简《孙子兵法·火攻篇》中"隋其功"三字提出新的看法:"隋",应读为"隳";"其",代指敌方,而不是自指;"功",指功业,尤其是指土功,而不仅指战功。"隋其功"的本义,是要求对敌人的土功设施进行摧毁;而其反义——"不隋其功",就叫"费留"。"费留"通"昧瘤",意指暗瘤。  相似文献   
4.
银雀山汉简《观法》与《[占书]》两篇简文内容高度相关,讨论的都是如何观察敌情以发动战争这一战略问题,二者原本应属一篇文章,即《观法》。汉简《观法》原文主要论述如何从人事、地利、天时等方面对敌国进行战略观察,从而为发动战争提供决策依据。这里,所谓"观法",也就是观国之法。汉简《观法》(包括《[占书]》)是一篇有关战略观察学和战争发动论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5.
银雀山汉简《见吴王》是至今所看到的有关兵圣孙武个人传记的最早文献,是《史记》"孙武传"的祖型。结合今人的研究成果,对《见吴王》这篇文字进行重新缀合、校勘和增补。与原简本《见吴王》篇相比,作者新补缺文凡25字,将简本注释所补缺文移入正文凡25字,另将原附录残简16条共126字缀合拼入正文。  相似文献   
6.
银雀山汉简《五教法》中的"五教"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五教",是指处国之教、行行之教、处军之教、处阵之教和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五类,分别论述的是军队在国内驻守、行军调动、安营扎寨、两军对阵以及潜移默化等不同场合的教戒问题。狭义的"五教",则是指对士卒进行目、耳、心、手、足的教育,属于广义"五教"的最后一教——"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的范畴。以往,由于简文残缺严重,湮没了竹简《五教法》中所包含的狭义"五教"的内容。与简本《五教法》篇相比,这里,新补缺文凡21字,另将该篇原附录残简3条凡33字全部拼入正文。经过校补,部分恢复了竹简《五教法》"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的面貌,使其所蕴含的狭义"五教"的轮廓凸显出来。这对于学术界全面而深入地探索古代军人的教化问题,会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7.
银雀山汉简《程兵》《[积疏]》与《[五度九夺]》,三者原本同属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程兵》。汉简《程兵》应该也是一篇《孙子兵法》佚文。基于这一认识,通过对简本原三篇释文进行必要的拼合与校勘,从而整理出一篇新的、完整的汉简《程兵》释文来。  相似文献   
8.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强兵]》篇原附录的六条残简,其实并不属于该篇文字。而收入《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中的《[富国]》篇,与《[强兵]》篇内容高度相关,都讨论的是富国强兵问题,二者原本同属一篇文章。在简本原《[强兵]》篇与《[富国]》篇释文的基础上,重新对简文进行缀合与编联,从而整理出一篇新的、更加完整的汉简《[强兵]》篇释文来。另外,针对简文"武有在良所"一语,作者认为此处"武"字或为孙子自名。  相似文献   
9.
银雀山汉简《程兵》《[积疏]》与《[五度九夺]》,三者原本同属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程兵》。汉简《程兵》应该也是一篇《孙子兵法》佚文。基于这一认识,通过对简本原三篇释文进行必要的拼合与校勘,从而整理出一篇新的、完整的汉简《程兵》释文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