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文坛忆旧     
高进贤 《北京档案》2000,(11):36-37
学生时代,每每提及文化知名人士及大的文艺机关,便羡慕不已.想不到从大学步入社会时,分到全国文联工作,经常与文艺名家们打交道,奇闻趣事经历过不少,现将其中的点滴记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柳叶胡同的第一盏水银灯,患了眨眼病,睁一下,眨十下。冬至后的第四个九,叫这盏水银灯眨巴得直瑟缩。李楠星有些冷,感到衣薄。她耸着肩,双手插兜,用双臂紧夹着身子,小心翼翼,却又敏捷地捣着那双棕色的半高跟皮鞋,在半是冰碴半是雪粒的路面上,“橐橐橐”地敲起一串充满生气的音响。  相似文献   
3.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一九八○年第四期载有题为《这也属不实之词——对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一诗解释的质疑》一文。作者应国靖同志对《感事呈毛主席》一诗的“传统看法”——“私心发作”的代表作,提出异议,认为过去的解释是“无稽之谈”,“是强加在亚子先生身上的不实之词,应予推倒。”“如今是抹掉这个污点并应让污点遮盖的闪光重新呈现出来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初期,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求学.像很多文学青年一样,浏览优秀小说是我的必修课.姚雪垠的<李自成>曾使我们许多同学赞叹不已,只可惜作者是右派,好作品也无人评说,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对作者的崇敬也只好深埋心底.  相似文献   
5.
高进贤 《北京档案》2001,(1):40-41,43
30年过去了,下放"五七干校"的往事却历历在目. 去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斗批改"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国内形势之使然.早在1969年4月间,文化部系统内就抽调了400余人作为开路先锋奔赴湖北咸宁向阳湖,在一片荒凉的湖沼地里筹建文化部五七干校了.那年洪水很大,天公不作美,七月间干校变成了一片汪洋.八九月间水刚退去,我们便被"一锅端",文化部所属系统及文联、作协的近五千人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向阳湖.另外,剧协、影协、美协等七个小协会和戏曲研究院则去天津静海的文化部五七干校,说是干校,实为劳动农场之一角.一大一小,一远一近,这大约也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