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魏冰娥 《教育评论》2012,(3):129-131
戴震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志存闻道的德育目的;性善即有知的人性假设,因材善之的德育方法;强调不可躐等的德育过程等。戴震德育思想中对于德育社会目标和责任的追求、对个体德性的追求和培养,都是我国儒家德育思想的传统和精髓。认为自然科学的事理也有利于主体德性的培育,则是戴震德育思想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2.
魏冰娥 《教育评论》2013,(1):138-140
传统儒学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为道与为学两方面,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的偏重有所不同。为道主要强调德育重在获得关于人伦道德的知识与能力;为学重在说明德育主要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与能力。传统儒学德育思想在先秦、两宋及清代的历史演变,可看作一个由肯定而否定、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它必将继续向前发展,并焕发应有的现代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
李石岑对中西哲学发展过程及其思想同异的考察与理解,在20世纪30年代的哲学比较研究中,当为最具理论价值的认识成果之一.李石岑对于西方的学术文化曾经有过长时间的研探与亲身体验,其对西方哲学了解的深度与广度,在与其同时代的学者中,少有人能够与之比肩.就思想倾向而言,李石岑早年虽曾热衷于尼采哲学与柏格森哲学,对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也赞赏有加,但是,当他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思想上已经转向辩证唯物论.哲学观念的转向,增加了李石岑对中西哲学异同理解的思想深度,也促使他将哲学比较的学术目标指向了中国哲学自身建设.这些都值得我们肯定.今天,我们思考文化比较与哲学比较,不论时代条件还是学术目标,与李石岑一类学者当年的理解都已经大不相同.但是,回顾李石岑当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总结其哲学比较的认识成果,不论是对我们拓展哲学比较的观念,还是完善哲学比较的思想方法,都有其正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唯乐不可以为伪”阐明儒家的“乐”(yue)以真情成其感人深、化人速、致人乐(le)、效最捷之教。儒家乐教的真情本质自孔子发问:“人而不仁,如乐何?”便以“仁”所内含的“爱人”之情与“乐”所建塑的“合爱”之情同真并启;又经《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嵇康《声无哀乐论》直证:“生于心”“感物而动”“不可免”的“乐”是“其声出于情也信”与“乐行志清”;并在诗、乐一体中以“好善恶恶”之真志“兴观群怨”,助推“礼”之践行。主体在乐所营造的真情世界,打开、抒发、共鸣、相知自身“仁心”中的真情,乐(le)且同乐(le)地化成仁者和仁之礼文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作为优秀文化的传递者与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对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愿进行研究体现得尤为重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该研究通过调查全国359所中小学校的6700名教师,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结果表明:当下教师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愿较高,但在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等方面略显不足。教育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着教师的践行意愿,且文化认同是促进教师践行意愿提升的有效驱动力。该研究不仅为解释和预测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模型,还提出了增强教师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愿的建议,即注重培训心流体验、搭建资源互动平台、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与协同多元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