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是 ,犹言任是 ,尽管、即使的意思。宋词的“认”和“任”不分 ,“交”与“教”无别 ,《鹧鸪天》 :“呼玉友 ,荐溪毛 ,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 ,认是翁来却过桥。”言尽管野老殷勤而来 ,还是过桥避去。唐人用“任是”表示尽管、即使义 ,盖始于晚唐诗。如皮日休《卧病感春寄鲁望》 :“任是雨多游末得 ,也需收在探花朋。”杜荀鹤《山中寡妇》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辛词的“认是” ,非谓认为是、看作是的意思。或从唐人的“任是”变化而来。宋词的用例甚少 ,仅此一斑 ,亦可见稼轩喜用俗语词。“认”字单用 ,亦可表示…  相似文献   
2.
北宋是宋代诗学由宗唐学古到宋调成型的转变期,也是宋人不断遴选诗学经典的时期。杜诗由宋初的落寞到后来被树为至高无上的诗学经典,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诗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亦有文化选择的外部因素。同时,杜诗之成为经典影响着宋诗的特质,宋人遴选诗学典范的历程,也表现为北宋诗学动态发展的过程,杜诗学与北宋诗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认 ,犹言看。《水调歌头》 :“闻道清都帝所 ,要挽银河仙浪 ,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 ,云里认飞车。”此为寿词。意谓朝廷要用人镇边 ,转眼您会返回京都 ,青云直上 ,那时会在“云里”看您飞车奔驰。情知 ,犹言深知、明知、确知。《鹧鸪天》 :“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  相似文献   
4.
谢朓的山水诗,体现了与大自然一往情深的对话,时时悄然微露轩举之风姿,不仅警绝动人,而且时含灵心妙悟,实践了他的“壮思奋飞,冲情云上”的审美追求.这在他精心经营被称为“独步千古”的发端上最为显见卓出一起首便浸入境界,创出氛围,无论视点的凝聚,景情的交互渗透,时空的选择,还是上下句的布列,语言的运用,大多形成风格多样的特征,而被推许为“一大法门”,单从对唐人影响之普遍看,凌凌乎逸出魏晋六朝诸家之上.  相似文献   
5.
宋代杜诗学的发展历程,变动不居而异常复杂。在这一发展史的横剖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因素,即文献上对杜甫诗集的整理,文化上对杜甫人格的尊崇,文学思潮上对杜甫诗法的追慕,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都包含了变的因素,共同构成三维一体的宋代杜诗学横向谱系。杜甫地位在宋代的确立,是三个因素的合力所致。文献流传、文化转型与文学嬗变,共同促成了宋代杜诗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李杜并称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杜并称的时间,诸家文献所载各有不同。本文通过辨析,认为李杜生前应无并称之现象。中唐以后,缘于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推扬,杜甫的诗名才开始与李白相齐。韩愈通过同时提升李杜的诗名,完成李杜并称。至于所谓抑李扬杜之说,则是入宋以后才出现的倾向。《旧唐书》以元稹为李杜优劣论的始作俑者,后世论者认为韩愈观点与元稹针锋相对,皆出于逻辑推断,并不合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李白诗奔放自然,奔放则流畅,自然则明白易晓。加上用语规范,很有些“大众化”,或者有专意写“流行歌曲”的味道。因而古人旧注无多,而现时的新注则络绎不绝。其中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几种,无论是大部头的全集注本,还是选注,或许因其易于晓明,或许稍有疏忽,间有误注之处,今略就三端,以求其是。  相似文献   
8.
陈尚君先生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作为唐代文学与文献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陈老师在学术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潜心培养研究生多年,桃李遍天下。笔者在复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曾亲炙陈老师教诲,受益良多。现在笔者也成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感陈老师指导研究生的方法经验可资借鉴与推广,现将陈老师带学生的方法艺术予以总结,与学界师友分享。学有师承,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9.
唐代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定位,虽是传统师道观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但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当代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有三项是针对教师职业特定性的基本能力。"传道"对应的是敏锐的文化判断能力,"授业"对应的是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惑"对应的是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三大能力,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与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敦煌诗的问世,并不像变文出现那样具有轰动效应,其中的口语俗词研究,目前还未得到学界的注重,本文仅就疑难口语俗词试加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