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当我们把研读的眼光对准文学作品时,应该注意到这些充满情感张力的文学作品本身诸多的“模糊性”,如果对此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不可能带着一种“模糊”的阅读心理走进作品,走近作者,更无可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与作者的共鸣。一、从学生的阅读心理流程而言史铁生的经典作品《我与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把研读的眼光对准学作品时,应该注意到这些充满情感张力的学作品本身诸多的“模糊性”。如果对此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不可能带着一种“模糊”的阅读心理走进作品,走近作,更无可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与作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把研读的眼光对准学作品时,应该注意到这些充满情感张力的学作品本身诸多的“模糊性”,如果对此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不可能带着一种“模糊”的阅读心理走进作品,走近作,更无可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与作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许多教师的思想。但过于为学生着想就不一定对学生有益。有一次上课时,班上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整节课都在下面写写画画,对我讲的课一句也不听。我用眼神暗示他好几次,他竟然无动于衷。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