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着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向教学工作实际,初步总结了一些操作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研讨等主要形式,对长春地区部分初中学校进行了生物教学基本情况的调研。调研中发现任课教师生物知识结构老化、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缺少趣味性、实验课开设受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倡导有效教学、注重学法指导、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双基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拜囊海"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历史悠久。"拜囊海"信仰习俗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融合性、宗法性和组织性,是女性文化的体现,有承传性与神秘性等地域文化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拜囊海"习俗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5.
壮族巫信仰的历史渊源——壮族巫信仰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信仰是中外各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形式,壮语对通灵巫师有多种称谓,灵魂信仰是巫信仰产生的前提,壮族通灵巫师最早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6.
黄桂秋 《文化遗产》2010,(1):109-116
壮族巫师是指能沟通鬼神算卜治病的人。他们信仰世界中的宇宙观、灵魂观和神灵观等具有中国南方族群巫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些信仰观念除了被壮族麽教、师公、道公、僧公等民间教派融合吸收以外,还对壮族民众信仰心理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镇安故地即今广西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全境和天等县的向都、把荷、都康、上映,大新县的下雷、硕龙、土湖等乡镇,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民间信仰巫风颇盛,并以其信仰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鲜明性成为民族学、人类学家聚焦的区域。文章是对镇安故地广西靖西县新靖镇吉坡村小坡屯壮族女巫盖帽仪式的考察实录。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对长春市部分初中进行了生物学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生物实验教学存在实验开出率不高、实验设备不足、教师实验技能欠缺、对探究实验的结果关注不够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强化教师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的规划,提倡实验的合理改进和创新,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进程中,环境状态不断恶化,成为极不和谐的音符.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水资源危机、城市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种类灭绝、臭氧层空洞、垃圾成灾等环境问题.随着环境恶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知到忽视环境保护,生存环境会丧失.地理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加强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0.
镇安故地即今广西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全境和天等县的向都、把荷、都康、上映,大新县的下雷、硕龙、土湖等乡镇,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民间信仰巫风颇盛,并以其信仰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鲜明性成为民族学、人类学家聚焦的区域.文章是对镇安故地广西靖西县新靖镇吉坡村小坡屯壮族女巫盖帽仪式的考察实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