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1]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思路清晰,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影子。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的一段视频、某人的活动、一件事等把整堂课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从而“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更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心在于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在顺应过程,学生特别需要借助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应用阶段是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