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阅读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实际教学中困难较多.本文通过介绍图式理论,说明它能与传统教学技巧相结合,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散文诗的发展经历了辉煌而又艰辛的历程。一方面,诗人们以独具艺术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创作实绩构成了中国散文诗创作的繁盛景观;另一方面,中国散文诗创作存在诸多虚弱和病态的症状。这一喜忧参半的现状,凸显了以系统的散文诗理论来指导创作的必要性。王志清先生的《散文诗美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该书体系严密、思想深刻、语言精美,在散文诗艺术理论方面颇多建树。本文试图从著者对言象意的阐说和对真善美的沉思两个层面揭示此书丰富的理论内涵,并发掘它对当代散文诗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是一种圆融和谐的审美形态,是李贺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在李贺诗歌中主要表现为语言形式之"和"、心灵世界之"和"、融入自然之"和"、对立统一之"和"四个方面。说明李贺诗歌在奇诡峭拔、冷艳幽微之外还具有多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方熊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一位安徽遗民诗人,他因曾刊刻《陶渊明集》六卷(世称《陶诗诵说》)而为陶诗研究者所关注,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却消散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方熊生性豪爽,尤爱游历,这使他成为诗人间的“联络人”。他与桐城学者的交游,反映了清初桐城诗派的活动细节。他与其他安徽人的交游,勾勒出清初“皖桐诗派”的生成路径。他与遗民的交游,反映了清初遗民诗人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他与入清后采取合作态度的诗人群体产生交集,则表明清初诗坛在地域、遗民等面向之外还具有更加复杂、多维的面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