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齐学红  束雨 《江苏教育》2022,(31):47-51
基于学生立场,从学生生命体验角度开展的关于教育惩戒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教育惩戒”话题的了解程度不高,对教育惩戒必要性与有效性的认识总体持正向态度,对教育惩戒对个人成长和班级管理产生的效果持认同态度,不认为惩戒威慑力的大小与教育效果产生联系,期待更具有弹性的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对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学校德育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以往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追行了分析与批判,认为这样一种模式化研究反映了人类思维“简化”的陋习,以及学科化的研究取向,不利于深入揭示学校德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学的研究对以往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是一种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实地研究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及研究立场,以及理论的生成过程,旨在提高研究者对自身研究行为的自觉,避免在研究活动中人为制造的不平等以及新的话语霸权的产生。使知识成为人类认识自我,解放自我的科学,而不是自我束缚的新的枷锁。  相似文献   
4.
有效道德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已有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而是指教师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唤醒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在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预期的发展变化。有效道德学习的前提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而有效道德学习的课堂建构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对学生思想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对于对话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有效道德学习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5.
齐学红 《江苏教育》2023,(25):44-45
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引,而选择或者实践怎样的教育理论,其实质在于班主任能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或生命历程之间产生对话。班主任应将专业理论学习融入班级建设实践,不断认识儿童,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理去探索,用儿童的情感去感染。  相似文献   
6.
以回归生活为核心理念的道德教育改革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内涵,即成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反思意识的转化型知识分子。现存学科体制与社会期待使得教师面临着专业性与道德性分离的角色困境。走出角色困境的可能路径在于教师对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自觉改造与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7.
考试压力下的教师和学生——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 ,学生及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 ,特别是这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制度使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上 ,这样 ,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受到限制 ,教师的积极性的发挥受到制约 ,学校的教学改革难以深化  相似文献   
8.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道德学习的重要途径。中学生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与同伴群体、老师、父母以及网络中的陌生化交往。正确处理与不同对象人群的交往关系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从不同的交往对象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建立积极性交往认知、突出学生话语权、规范引导网络道德交往和教养民主化等四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目的与方法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是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主要教师”和“精神关怀者”。班主任专业化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目前,在班级管理中仍然延续着依靠传统的经验式管理的做法,这已很难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学科视域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揭示出作为学科的教育社会学在知识性质和知识形态上的独特性,分析了教育社会学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批判的困境,以及实践取向方面表现出的学科特质。同时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