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通过系统揭示近代诗歌自身发展中冲破格律和白话化的趋势,试图探寻中国诗歌由古典格律诗到现代自由体的嬗变过程,进而描述新诗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从这种诗体嬗变的内在联系和总体特征着眼,不沿袭新诗尝试始于胡适的传统观点,认为新诗的发生当从上世纪末的“新学诗”起始,其后经过“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共四个发展阶段,终于完成了中国诗歌的近代化过程,使新诗的探索与尝试由量变走向质变,从而迎来了现代诗歌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甘肃近代作家研究尚属草创阶段,有关生平行迹亦多有讹舛。本文依据作家后裔、亲友所撰行述、墓志、日记等原始材料,对王权、任其昌、安维峻、朱克敬等人之生年、卒年、事迹、著述逐一考辨,以订正《清史稿》及晚近十数种辞书杂著之谬误,凡为“生平辨正”八题;又于文末更正李于锴及上述诸人作品流布之疏漏多处,是为“其他”。  相似文献   
3.
康海《中山狼》杂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寓意和独异的艺术精神,在明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哲理性、形象性、寓言性、讽刺性,共同构成了该剧的基本特征;喜剧风格、童话色彩、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交织出它的艺术美;鲜明的冲突、强烈的对比、本色的语言、紧凑的关目,是其最主要的戏剧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4.
秋瑾的“歌体诗”创作与中国近代诗体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歌体诗”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作为“歌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家 ,秋瑾的“歌体诗”实践有力推进了近代诗歌的体式变革。其“歌体诗”一体由变通的歌行和新创的歌词构成两翼 ,共同代表着她从语言、韵律、节奏、句式、章法等基点出发 ,打破旧诗形式 ,获得诗体解放的可贵努力和可喜成绩。本文第一部分总论“歌体诗” ,藉以揭示秋瑾诗体创新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细说秋瑾的“歌体诗”创作 ,并兼及秋瑾词作之评价  相似文献   
5.
近代“歌体诗”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近代文学是文学史上变旧创新的时期,近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而以诗歌为最。近代诗歌,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察它怎样从传统格律诗走向现代新诗的具体历程,探索其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代诗歌创作中的一大类作品——“歌体诗”,就是从旧  相似文献   
6.
关于秋瑾与近代学革新之关系,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和得到发掘的重要问题。务实、尚俗、切用、崇外、求变、创新,共同体现出秋瑾学革新的理论取向和写作态势,其中有关白话“演说”活动的倡导组织、理论建树和写作实践,尤其创新精神和体意义,她的白话创作在晚清白话运动中具有典范性,并代表着近代散发展的正确方向。秋瑾关于体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散的近代化进程中有着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全国第四届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成立大会,于1988年10月8日至13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甘肃省社联、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甘肃教育学院、兰州教育学院共同筹办的。来自全国17省市的从事近代文学研究、教学和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共81人参加了会议,交流论文41篇。这些论文从不同方面考察了近代文学演变的轨迹,科学地、历史地探讨了近代文学变革的动因、基本走向和断代分期,并对一些具体的文学现象、创作流派、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展现出最新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显示了近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陇原这片富饶的文学沃野上,本土作家的创作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各有所成,并涌现出了一些具有全国影响的诗文大家;甘肃大地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又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行吟于陇上,名篇迭出,与前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历代甘肃文学优美的篇章。作者以此为主线,扼要论述了甘肃历代本土及旅陇作家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辞赋是中国古典学的独有体。明清辞赋是中国辞赋发展史上的最后阶段。本系统描述了明清时期近六百年间辞赋发展的历史流程,并通过对代表赋家与赋作的重点论析,藉以展示明清辞赋的思想价值、艺术特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