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包丹丹 《中国教师》2013,(11):76-78
一做历史者大体不出三路:信古者,疑古者,以及释古者。过分迷信,有如信仰,做出的不是历史;过分怀疑,自坏根本,败坏的可能是文化。所以在这三者中,个人欣赏最后一种,即释古者。尤其欣赏陈寅恪先生那句人所共知的"同情与理解"。在民国那样一种学术氛围下,这并不是史学者的常态,与之持相近观点的钱穆先生在  相似文献   
2.
儒者之“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修身”.所谓“修身”,不能被狭隘化为道德修养或道德教育,而是“仁一生”意义的开显、拓展和深化过程.它以“天一人”、“物一我”、“身一心”一体而相通为前提,在物我感通、身心相守中成就“诚发于中而形于外”的饱满人格.经籍性知识所以不可或缺,在于它们既是“仁—生”之境的表达者,也是“仁—生”之境的兴发者.作为实用技能之“艺”的学习,只有“依于仁”,方能兴起于亲亲之家;“艺”而能“游”,则让“仁—生”之境步入艺术化境地.“意义—兴发”的教育之学,可能成为我们超越“目的—手段”的先行割裂,重新领取传统思想资源和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于述胜(以下简称"于"):傅先生在<我的思想发展过程>一文的最后说:"我已年逾古稀,除带领一位研究生外,甚愿为教育科学的理论建设竭尽绵薄."文中甚至把为中国的教育科学尽力,放在"带领一位研究生"之后.这个研究生当然是您.傅先生为什么对您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4.
今天,学术界对发生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的评价存在很大分歧.肯定者鉴于它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明显贡献,遂认为它是基本成功的;否定者则以其中断了中国官学与私学并行的古老大学传统,并走向了狭隘的专业化道路,认为从长远来看它是得不偿失的.这种分歧,从学术立场来看,反映的是中国学术场域中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分野.应该看到,大学既是知识生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又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创造实体,因而应兼顾短期效果与长远效应.但这只是我们的后见之明.60年前的那场改革,面临的历史情势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中西方冲突十分剧烈,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生死考验.在这种历史情势下,看重短期效果也有其不得不然的历史逻辑.如今我们研究那段历史,不能简单地用现在否定过去,而应在今昔对照中准确把握我们的发展方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改革已能够也应该在科技与人文、短期效果与长远效应的平衡中从容前行.  相似文献   
5.
从数据维护、系统维护及学生管理方面入手,对多媒体机房的维护与管理做了一个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亲子游戏     
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面站好,伸直手臂、两手握住,让球从家长胸前滚到孩子胸前。  相似文献   
7.
包丹丹 《中国教师》2012,(19):53-55
<正>最初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不过是聊以记述读书感受。写成残篇,不愿再动。惊闻何炳棣先生以95岁高龄于美国西部时间2012年6月7日遽归道山,遂将此小文补齐,聊表晚辈纪念先贤之意。一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艰难求索。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只让几位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了世界,那么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潮已经不可阻挡,学习西方成为必然的道路。在百余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