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要考虑到整个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又要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既要考虑教育内部的诸种因素,又要考虑整个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笔者认为,采取普通高等教育与社会成人高等教育联合与开放的方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的创造性众所周知,传统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它片面地强调教育的知识传递作用,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而未来的教育,将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显著之点,就在于教育将由单纯的传递性转向开发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全面展开和顺利进行,高校师资管理工作又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及时探讨并认真解决这些新问题,对于我们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1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对高等师范教育及其改革,有一种观点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这就是要坚持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谓坚持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就是极力强调师范院校自身的存在价值,强调其为中学服务的特点。我认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要坚持的这种师范性,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诸如程度不同地导致了师范院校学术水平下降等问题,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确实是适应了中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高等师范教育自身的发展。但是,在今天,如果仍然一味强  相似文献   
5.
三论大教育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的飞速发展,单一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即小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需要,人们希望教育是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即大教育)。从小教育到大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面向人生、面向整个社会的大教育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使教育与整个社会溶为一体,成为学习化社会。这就是大教育发展的未来模式,也是本文要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也论大教育     
1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何谓大教育,或者说,要给大教育下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关于大教育的定义,国内理论界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并不是因为教育的规模大就称之为大教育,大教育是与大生产、大科学、大经济相联系的,还有的同志更明确地指出,所谓大教育是以大经济为基础、以大科学为内容、以大生产为服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是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才合理流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关键性步骤。这一改革,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引起人们观念形态的变革。因此,在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今天,及时探讨并认识这一改革所引起的人们观念上的变化,树立起崭新的现代观念,无论是对教师职务聘任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还是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未来对现代社会的所有挑战,归根到底,就是对教育的挑战,就是要求教育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于是,人们对什么是创造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都是非常必要和很有价值的。另外,我们认为,不论是现代社会还是未来社会,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创造型人才或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也必然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因此,什么样的教师能适应未来发展要求,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很值得探讨了。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提出未来的教师必须是教育创造型人才这一论断,以期引玉。  相似文献   
9.
探讨未来教育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未来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无疑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认为,未来教育至少将呈现这样一些特点,即教育的创造性;教育的指导性;教育的综合性;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终身性。一、教育的创造性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片面地强调了教育的知识传递作用,而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的结果,又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既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理性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是一定社会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如下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