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孙膺武同志发表在贵刊今年第1期上的《试论个别必要劳动和个别必要价值》(以下简称《试论》一文,在论证过程中,忽视了农业产品(包括矿产品)和工业品在价值决定上的差别.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存在着对土地经营的垄断,加之优等地不能提供社会对农产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行文简洁、切合实际,富有启发性,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长期以来,我们各级领导在政策制定问题上,习惯于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单纯地按大政策划定小政策,树一个典型,全国通用,这必然造成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这种做法正随改革开放逐步得到纠正。我们党一直强调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但具体到政策制定问题上怎么行动,本文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这就是,首先要对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人的心理因素和实施后的效果作出科学预测,并通过对政策制定纵横两方面的分析和对各项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当然,究竟有些什么预测手段和分析方法,如何运用,本文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这也正是需要深入研讨的地方,我们欢迎有更多的这方面文章出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经济学界对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大致形成了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第三产业的劳动根本没有什么生产性可言;第二种看法则相反,断言第三产业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第三种看法介于前两者之间,提出第三产业的劳动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分。我们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则在于,各种观点对生产劳动的定义各异,且有某些文章把不同涵义的生产劳动混在一起,有鉴于此,笔者试图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和现实的客观情况,通过区分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以辨明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政策的演变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及农民增收政策的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为2003年以前,第二个阶段为2004年以来至今。我国近年来新的农业政策在调动主产区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尚存在一些不足。支持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和粮食生产,应当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重点,国家农业政策的重点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支持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政策,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支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得对它的正确认识,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对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一、无产阶级贫困化是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产生了无产阶级贫困化规律,马克思对  相似文献   
6.
在人的一生中,最难得的是有一些东西相伴相随,相知相悉,如良师益友。她激励你,教育你,帮助你,见证你。她可以是一个人,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张报纸。当然还可以是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