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真理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有条件性、具体性。如果片面夸大绝对性,无视真理的具体性、相对性,则形成极性思维。极性思维是追求简单化、齐一性的产物,科学史上主要表现为还原论、机械论。蕴涵怪论、集合论悖论、说谎者悖论、秃头悖论都是极性思维的后果。科学家们在解悖过程中建立新理论表明了他们对导致悖论的极性思维的认识,对真理相对性的认识。通过解悖,克服极性思维,创建新理论,这正是解悖的意义与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蕴涵是两个命题之间的一种真假关系,它要求如果前件真那么后件亦真;隐涵和预设是蕴涵的两种适用形式,它们要依赖于语境、语句意义和语用规则的分析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辩证法、形而上学、形式逻辑和相对主义四种思维方式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借用逻辑方阵图说明四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分析说明了坚持辩证法、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在理论上、实践上的危害性 ,并讨论了怎样才能坚持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方管理学家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充分,但对知识创造过程则研究不足。日本思想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基于东西方知识论思想的对比研究,总结了日本企业在知识创新上的做法,提出了企业知识创造理论,并为其知识创造理论奠基于牢固的理论基础上。他们的知识创造理论对当今企业知识创新及知识管理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句内在的逻辑矛盾,或由特定语境引起语句内在的逻辑矛盾,使得语句预设为假,预设假又导致语句无意义。对于语句意义我们可以用集合论的方法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6.
逻辑的形式化是对自然语言推理的程式化、模式化、符号化 ,其实质是精确化、抽象化。抽象化到一定界限 ,它会脱离自然语言实际。实质蕴涵怪论、道义逻辑中的罗斯悖论以及认知逻辑中的厄勒克特拉悖论 ,都是抽象化、形式化的结果。要消除这些悖论 ,摆脱形式化的困境 ,就要由抽象回到具体 ,回归自然语言 ,研究自然语言概念、命题及推理的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的严格化、精确化,演变为图灵机概念,随着第一台电脑诞生,图灵机的物理实现,人类认知和智能活动被认知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可以转换成计算程序用机器进行模拟。认知科学就形成了认知可计算主义的研究纲领,对这种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人脑计算机都不过是操作、处理符号的形式系统的总看法,中国学者在各自的相关领域都作出了应答:洪定国教授用显析序与隐缠序概念、金吾伦教授用构成论与生成论哲学范畴、刘粤生教授用结构信息与交换信息的广义信息范型重新解释了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关系,这对认知逻辑的本质、人类认知活动经编码成为符号的过程作出了深刻阐述并提出了理论限度。认知科学目前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难就在于它业已形成的图灵意义下的算法概念只能模拟认知和智能活动中的显序部分、形成构成论的原子抽象,或者按我们的说法叫经典的结构信息,它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心智活动的内在机制及其体现出的灵活性、选择性和自涌现性。吴学谋的泛系理论不是简单地依靠逻辑和图灵机算法,而是把结构信息作为要素的集合与关系的集合(交换信息)构成的复杂大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以冲破目前所做的只求系统的局部一致性的狭隘途径;而王德奎探索用三旋生物及物理的途径和黄展骥放弃逻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形式逻辑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指出形式逻辑教育是素质教育本身的重要内容。在江泽民总书记关于素质教育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 ,谨写此文 ,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9.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行为修正和激励理论,所谓强化,是通过增加某种激励和有机体的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或使某种行为消失的过程.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是一个长期而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它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行为的一种强化作用是其存在的社会原因,而人性需求、对权威的信赖和权威论证则是其存在的逻辑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0.
德鲁克被称为“管理预言家”和管理思想的“大师中的大师”,他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知识劳动者个人及工作特征、知识劳动者与组织的关系以及知识劳动者个人管理的原则等管理思想在今天对知识劳动者的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