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清代火器发展停滞是由多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铜铁冶炼和火药制作的工艺水平是火器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思想意识领域的抵制和国家制度层面的禁抑才始终是清朝火器发展最主要并长期存在的障碍。清朝统治者亦视火器为“利器”,重视其军事上的运用,只是禁止民间、来华的属国和外国人制造使用,甚至对携带与火器相关的原材料也予以严禁。火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八旗军和绿营兵;清朝为反击侵略、打击叛乱、镇压民变等,往往加大火器使用力度。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对汉人拥有火器始终怀有恐惧心理。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清朝火器在200余年间难有求新、改进和发展,长期墨守陈规最终造成清末落后挨打的惨痛局面。  相似文献   
2.
为了巩固统治,清廷在入关后即确立了对八旗的"恩养"政策,但随着八旗人丁的大量繁衍以及物价上涨、奢靡日甚等原因,八旗生计日益恶化。迫不得已,八旗中的汉军在乾隆初年率先奉旨出旗为民。在出旗过程中,清廷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草率裁撤,而是有选择地按地域和军种批次出旗,并尽力加以安置。综合起来,限定汉军出旗的标准包括:禁旅还是驻防的八旗汉军,降清时间先后及归降后的功绩多寡,出身地位及日常表现情况,出旗后的生存能力及适应性。"汉军出旗"是清代八旗制度的重大调整,它所引发的旗民之间身份变化是清廷调整社会内部矛盾和对各势力集团利益重新分配的必然结果,也与清朝统治者对待汉军的一贯态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发型服饰在中国人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有的学者将清初的大规模抗清斗争与社会大动荡完全归咎于“剃发令”的颁布与施行。综观清前期历史,在各既得利益集团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野蛮征服”和“异族统治”才是动荡与斗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八旗汉军——满语称"乌真超哈",即装备火器作战的重装步兵。作为八旗满、蒙、汉三大组成部分中最后完成的拼图,编成于清太宗崇德七年(1642年)的八旗汉军在政治角力与武力运用上对清军入关进而一统天下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清初八旗汉军运用火器征战、充任地方文武官员、笼络汉人及连接满汉关系等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