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使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全国综合性社会调查(CGSS)2008年的数据,按照2011年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线标准,采用描述性统计中分组比较的方法从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从业状态差异等不同角度对我国农村家庭户收入贫困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测度,即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比。研究发现:与过去相比较我国农村家庭户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总体上有很大提高(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除外),贫困线标准变动比例越大,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变动越大。另外,农户因地区差异东、中、西部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比依次增大的现象仍然存在;受教育程度越低,农户贫困发生率越高,而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户贫困缺口比最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贫困发生率上升,但贫困缺口比下降,贫困深度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2.
利用对农村流动人口和驻村人口中已婚男性、大龄未婚男性、小龄未婚男性、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所做的有关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等特征的调查信息,通过分性别、婚姻状态、流动状态、年龄、地域进行的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不同群体在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和社会交往等特征方面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性别失衡背景下,男性比女性弱势,非婚人群比在婚人群弱势,非流动人员比流动人员弱势,28岁以下人群和50岁以上的人群比28~50岁人群弱势,中、西部人群比东部人群弱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