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眼睛”在古希腊文化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蕴。柏拉图将眼睛视为神赋予人类的第一感觉器官,认为视觉与知识、权力联系密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登上王位之后,从一个目光清明的贤明君主,到双眼被傲慢所蒙蔽的暴君,最后自残双目成为盲者。本文基于与“眼睛”对应相关的人性的超脱、神性的僭越和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挖掘文本中所展现的作者对于人性的讨论,特别是对于人性的理解:人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面对怎样的坎坷,在接受命运的同时要敢于直面命运。  相似文献   
2.
陈奕颖 《辅导员》2009,(18):I0008-I0008
希望可以站在一片翻滚的金色的麦浪中,在一片绚烂中扮成一个稻草人,咬一口雪白的馒头,配一口金黄的麦芽糖,只留下满口清甜的余香。  相似文献   
3.
陈奕颖 《科教文汇》2014,(23):90-91
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立场,本文分析了比利时教育体系中的英语教育特点及优势。在借鉴同为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比利时英语教育培养机制特点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育改革思路:抓好全民英语水平的基础培训、重视教学实践培训、发掘多媒体教育资源平台以及实施客观有效的教师能力评估机制等,以多种方式促进我国英语教育机制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5.
英国当代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短篇小说《加博尔》描写了经历过战争的成年人、未经历战争的儿童以及经历过战争的儿童三者对于战争苦难历史的不同反应,探究了战后心理创伤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战争留下的阴影。这部作品可以从战争引发的人际疏远、在逆境中追寻心灵慰藉到和平时光里个体的持续成长三个角度进行递进解读。这三个角度不仅揭示了作者对战后环境的洞察,而且反映了作者在深入反思历史苦难的同时,传递了保持乐观态度并珍惜当下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陈奕颖 《大观周刊》2012,(10):29-29
本文认为使人类在思想意识让改变对生物多样性的看法是解决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根本。古代人类因为紧密依赖自然环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对动物怀有敬畏,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崇拜越来越甚,不能简单宣扬保护生物多样性,而是必须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使人们明白其极大内在价值,从而自觉自愿地对其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精神奴役.该文从<最蓝的眼睛>中"眼睛"这一独特意象切入,运用福柯的"凝视"理论,从"被看"和"看"到"遮目"三个层次分析主人公被白人审美价值观同化直到失去自我的悲剧实质,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