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殿林 《教师》2014,(36):71-71
正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能主动认知、探究、实践,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从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来看,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刺激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换言之,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所呈现的内容要符合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进行了梳理,着重从“平均地权”思想的灵活运用、“节制资本”、经济与财政的关系、节约支出以及主张利用外资等五个方面展开述评,指出这些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有利于"评价标准.其内在逻辑表现为:从改革的出发点看,"四个有利于"作为人民群众需要的观念反映,彼此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改革的评价标准体系看,"四个有利于"是四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判断标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成的有机系统;从改革评价标准所遵循的方法论看,"四个有利于"体现理论和实践、整体和重点、全面性和协调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很高,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做法,网络平台建设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重要,直接关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从主体角度分析:一方面要请教育者"在场",更好地发挥好网络的优势,展现特殊的情境,实现高校教育者各方面联动协调形成合力的格局;另一方面,要视青年大学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激发状态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因此,从主体性要求来看待网络平台建设,则需要遵从贴近生活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原则、沟通交流原则、寓教于乐原则、多样结合原则、合作共赢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以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架构。  相似文献   
5.
陈殿林 《科教文汇》2009,(24):20-20,208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兴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单一的“传授——接受”知识的关系,促进师生关系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青年亚文化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面临的最直接挑战,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应该注重以“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为基点,回应青年亚文化,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将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对接,借鉴青年亚文化话语的开放性特点,形成积极、活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师生双方准确定位各自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消解由于青年亚文化干扰的认同混杂,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模型。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殿林  王天恩 《天中学刊》2009,24(6):126-130
关于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多,这类论文对影响因素厘定主要集中于传播方式、文化形式、社会宏观背景、现实环境、高校制度改革、教育主导者品质因素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论点与思路如何,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的进展.因此,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审视是十分必要的,一者可以梳理研究思路,找寻研究空间;二者可以借鉴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两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两课"这样个性化极强的课程中时必须深入研究其有效性,诸如教与学过程的互动性、怎样实现教学手段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生动性优势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法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环境的构建。本文从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观念文化层对法治文化环境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采取“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问题意识是转化的基本出发点,问题导向是转化的关键环节,问题逻辑是转化的重要步骤.按照这一路径来实施教学,需要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把握并明确问题导向,形成并展开问题逻辑.按照这一路径实现转化,既是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也是教材体系顺利转化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