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引言自然的變化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循環往復,“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輝煌的日出蒼茫的落日引起原始人類神奇、迷惘、讚嘆、感傷等心靈震動,凝聚成“黎明——黃昏”的文化情結,繆勒曾說過:“一切自然現象基礎上產生的神話,全部都是太陽神話,或者是與朝霞、晚霞相關的神話”。但是,繞有興趣的是中國文學並不着力表現日出的恢弘境界,而是刻意渲染黃昏的落寞意趣。中國文學時時流露出來的青春易去人生遷逝的感傷和暝色起愁日暮途遠的嗟嘆以及古典意象裏的荒煙落日、羈旅斜陽、餘霞晚歸的美學情境,無不塗抹着夕陽的殘紅,形成濃重的日暮情思。經過文化的象徵,黃昏落日已不是純粹的自然現象,而上升为藝術上  相似文献   
2.
写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敲响了21世纪的钟声。在一个崭新而伟大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还面对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什么是文学?其实,回答这样的问题如同回答什么是人,什么是哲学、什么是艺术等问题一样,是个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即使再追问一千次,还会有一千零一种答案。其实,对那些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们来说,可能会觉得另一个问题离自己更近,那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中国诗性智慧的出发点,《周易》的智慧是以天地为象征为楷模的。《易经·系辞》讲:“《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充溢着“生生谓之《易》”的生命活力,贯注在整体天地万物中,无所不在,无所不注。因此才能“与天地准”。博大宏阔的天地是《周易》智慧的最高启示物。  相似文献   
4.
引 言 艺术世界充满深刻的象征。当艺术试图表达某种难以言说的生命意味和富有蕴藉的审美体验的时候,就不得不寄托于象征的形式。因为“真正的象征应理解为一种无法用其它更好的方式而定形的直觉观念的表达”,“试图表达某种尚不存在恰当的语言概念能表达的东西”。①但象征形式并不为人们随心所欲地支配,象征是集体的艺术传统,也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加拿大学者弗莱有句名言,全部艺术都是传统化了的,除非我们不了解这种传统。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对史诗有经典的理论表述,但是对中国古代史诗有很深的误解。本文以《诗经·大雅》中的“《文王》之什”为例,分析早期周民族史诗的组诗构成形式。“《文王》之什”以组诗形式,以“文王之德”为核心叙述殷周革命的宏大历史。“《文王》之什”的十篇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周民族祖先谱系和母系来源,塑造了周文王“宾于帝”的崇高形象和宗教角色。周民族史诗由若干篇章构成组诗,相互联系,有讲有唱,特色鲜明,自成形态。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转型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新世纪的教育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转型时期:从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继承式教育转向创新教育,从阶段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面对这样的转型要求我们确立现代素质教育观、现代教育人才观、现代教育质量观、现代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说:“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从建安至盛唐,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最光荣的时期,都是诗的时期。两个时期各各拖着一个姿态稍异但同样灿烂的尾巴。前者是楚辞汉赋,后者是五代宋词。”在第一个诗的时期里,闻一多以《诗经》为肇始,而以楚辞汉赋为其余脉。但事实上,在春秋中叶—楚辞兴起的这一段时间里,还有个用诗时代作衔接。《诗》在结集之后,伴随着《诗》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在思辩领域里的普遍应用就形成了一个《诗》的垄断时期。《诗》的垄断是指《诗》的应用代替诗的创作,垄断的结果是《诗》的畸形繁荣。造成了春秋中叶—战国末期诗歌创作的沉默与萧条。春秋中叶后诗的创作已不多见,随之而来的《诗》三百广泛应用。此时盛行赋诗与引诗,引诗是引用已有之诗,自不待言,赋诗依郑玄解或“述古”或“造篇”,但《左传》那么多赋诗赠答之中,属于造篇的赋诗仅有四例,诗歌创作的振兴是以楚辞的兴起为标  相似文献   
8.
在原始世界里,巫术是“童年”的人类最喜爱的一种“游戏”。祭祀是巫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所有的祭祀按其内容均可区别为祈求和报答两类。祈求施之于既始,报答用之于既成。前者表示对神的恳求和期望,后者表示对神的感谢和赞扬。《白虎通》云:“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也”。求福的祭祀是祈求,报功的祭祀是报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