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各国文化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第一.以老带新,循序渐进。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注意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工之侨献琴》中“诸”这个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初二《愚公移山》《黄生借书说》两篇课文,复习“投诸渤海之尾”、“归而形诸梦”两句,知道这两句中的“诸”都当“之于”讲,从而使学生知道《工之侨献琴》中的“谋诸漆工”、“匣而埋诸土”的“诸”也当“之于”讲。“之”为代词,“于”为介词,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相异之处:“谋诸漆工”的“诸”译  相似文献   
2.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萧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彼得堡。他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是钢琴家。他自己曾说过,他生长在一个非常热爱音乐的家庭里。他的母亲在音乐学院里学习过几年,是位优秀的钢琴家。父亲热爱音乐,而且歌唱得很好。在萧斯塔科维奇一家的朋友和熟人们中间,有许多喜欢参加家庭演奏会的音乐爱好者。他能准确地记住从工程师、卓越的大提琴家和热情的室内乐爱好者住着的邻室里传来的音乐曲调。他的身边时常聚集着一批演奏莫扎特、盖德恩、鲍罗廷和柴可夫斯  相似文献   
3.
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于1929年7月25日生于阿尔泰边区斯罗斯特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3年后,他的妹妹娜塔莎出世了。不久,他的父亲便离开了人间。对舒克申一家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时期。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母亲改嫁,家里来了一位继父。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对待孩子们很好,但是,1941年战争开始后,继父上了前线。这样,瓦西里就成了一家之主。童年结束了,应该到集体农庄去参加劳动,养家(饣胡)口,为前线生产粮食。舒克申曾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回忆他在战火中度过的童年时代——田间劳动和学校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中学代课教师,已有十年教龄,现在教初三语文、政治,同时又是初三的班主任。我们代课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的低下这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江苏省海安县现有教师八千人,其中缺额代课教师一千四百多人。代课教师干的是和公、民办教师一样的工作,有的甚至比公、民办教师的担子重得多,而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却十分低下。如我县代课教师一年只发十个月的酬金,一月酬金20~30元。其它什么医药费、病产假、物价补差、四项补贴、福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