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各国文化   1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学科渗透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首先要上好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因为它是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学校要组织教师上好品德课,认清品德课的性质和任务,坚定信念,自觉承担“育人”的神圣职责,改变重“智”轻“德”的错误认识,在教学中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分析研究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增强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掌握各种素材,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方法上力求新颖、独特,从小事抓起,上课时精心创设情境,巧设障碍,使学生在困难中磨砺坚强的意志,养成学习习惯,从而确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学科渗透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首先要上好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因为它是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学校要组织教师上好品德课,认清品德课的性质和任务,坚定信念,自觉承担“育人”的神圣职责,改变重“智”轻“德”的错误认识,在教学中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分析研究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增强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掌握各种素材,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方法上力求新颖、独特,从小事抓起,上课时精心创设情境,巧设障碍,使学生在困难中磨砺坚强的意志,养成学习习惯,从而确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诸葛亮与魏廷的关系一度成为三国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一些论者认为,魏延是上流将才,诸葛亮妒贤忌能,未能尽其才;魏延之死是冤案,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看法值得商榷,一些不实之论应予澄清。      (一) 有的论者认为诸葛亮对魏廷未能尽其才,其主要理由是魏延出子午谷袭长安之计是克敌之良策,诸葛亮却判定此计“县(悬)危”,竟弃而不用。因而,弄清此计是否切实可行,对于我们的讨论非常必要。出子午谷袭长安之计,见《三国志·魏廷传》注引《魏略》,为例于讨论,兹引如下: 夏候 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 南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