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教育变革不断深化的背景,学科边界壁垒逐渐淡化,传统美术课程趋于综合表现形态的变化,我们亟待寻求一种实现课程统整的有效路径。本文认为在教学设计中需要以学生的视角,运用多元思维和教育辅助工具,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资源优势,切入课程统整,丰富课程样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2.
“真与美”是方敬作为一位现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的人生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原则,更是他诗歌创作一以贯之的“诗之思”的集中体现。他是“凭着爱的名义写诗”的,因爱而求“真与美”,为求“真与美”而担当而奉献。方敬诗歌创作生涯,呈现“真与美”寻绎过程。透视方敬诗歌精神之旅,不仅易于贴近方敬诗歌意义世界,同时也对于把握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与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脉络,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系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大文学现象。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包含了三个阶段即20年代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冀文学、40年代的工农兵文学。这三个阶段的文学,尤其是左冀文学,被不同政治倾向与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叙述着。缕析纷繁充满是非恩怨的历史叙述,对于建构新的研究文本与推进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启蒙主义是1937—1945年间中国抗战文学既存的一种重要话题。其时,众多的文艺家言说着这一重要话题,众多的文艺作品暗含着这一重要话题。意在最大限度地启蒙民众,激活民族精神,在促进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过程中实现中国社会人生的根本改造。但是,中国抗战文学这一题中应有之义,却一直不为研究界所重视。这一被忽视六七十余年之久的文学历史话题。今天重新提起加以论析,应当说是有一定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拥有的"雄气"与"霸气",在他日理万机之余所写的诗词中充分体现了出来。探讨他的这一精神文化脉系的形成及其在诗词中的表现,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于他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流淌于土家族诗人冉庄四十余年行吟之中的诗情诗意,依然是那执着追求而又一以贯之的爱与美。尤其是抒写长江三峡与少数民族的诗歌,犹如柔婉而雄浑的和弦,响亮地弹奏出爱与美的乐声。  相似文献   
7.
抗战文化不是孤立的偶然发生的文化存在,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流淌于土家族诗人冉庄四十余年行吟之中的诗情诗意,依然是那执着追求而又一以纲之的爱与美。尤其是抒写长江三峡与少数民族的诗歌,犹如柔婉而雄浑和弦,响亮地弹奏出爱与美的乐声。  相似文献   
9.
存在于1923年——1949年间的无产阶级学,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学。中国无产阶级学是在工农革命运动、战争、区域性化、非无产阶级学、世界无产阶级学等因素构成的生存境遇里发生发展的。探讨中国无产阶级学这一生存境遇,对于认识中国无产阶级学的本质、规律、特征和评价中国无产阶级学的价值与意义,都是大有稗益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的爱国主义,以作家与读为“中介”介入属于审美范畴的爱国主义学母题,成为中国传统学一以贯之的言说话语,抗争与主宰意识、英雄主义与献身行为、批判意识、忧患意识等等为其表现的主要形态。这些话语内涵成为中国学从古到今并走向未来的精神脉系,同时这些话语内涵对于中国人立人,中国立国、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具有深远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