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叶德钧批评吴梅是发生在两位学术名家之间的一桩陈年旧案,并引起多人回应,在学术的范围内,是非不难判断。1956年,叶德钧遭遇政治迫害,45岁时含冤自杀,英年早逝,除了一些当事人之外,学术界似乎都不知道他的确切死因。最近公布的刘文典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两份检查,透露了叶德钧自杀之谜。对叶德钧的冤死,某些学者不仅不同情他的不幸,反而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则此事就有重提的必要。另外,叶德钧在小说戏曲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但对他晚年身世之落寞,知之者甚少。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对他生平的认识会多一些。  相似文献   
2.
陈友康 《西藏科技》2013,(5):21-22,3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妇科感染性疾病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提出减少误诊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科感染性疾病误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化脓性盆腔炎,右侧输卵管炎并积脓、卵巢囊肿并感染常误诊为阑尾炎。结论临床经验不足、妇科相关病史及检查的疏漏或误导、过分依赖辅助检查、未请相关科室会诊是妇科感染性疾病误诊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诗词的价值和是否有资格进入文学史的问题最近在学术界引起争议,反对入史的一方无视诗词创作实绩和学术研究成果,不能理性对待现代诗词的价值,其反对理由没有超出原有的水平和成见。所谓“学院化的经典性文学史观”是褊狭的。周策纵的旧体诗词理论能为我们思考和解答纠缠在新旧诗关系上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供启示。面对20世纪旧体诗词的客观存在,正确的做法是就具体诗人、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其“真美”,而不作笼统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4.
随笔中表现的内在精神质量──读《半肖居笔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90年代以来,文坛上其他文体似乎都不大景气,R有随笔体散文大放异彩,广受欢迎。在随笔作散文中,学者散文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少学者从自己的专业领域旁逸而出,以深厚的学养、从容的气度施诸创作,写出一些兼具才情、智慧和学术的散文,成为随笔中最具有内在精神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云南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学术研究也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全面转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学术成果,他们有力地提升了云南学术在全国的地位.云南大学教授张文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6.
马曜是20世纪云南学术史上的杰出学者,文章评述了他在历史学、民族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认为他对中国古史分期、中国民族学的恢复和发展、云南地方史研究和学科建设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厉以宁的旧体诗词通过个人化的感受反映了当代社会进程,沉思历史,指斥时弊,探寻人生哲理,彰显自由、民主和文明,是当代重要的精神成果。它富含哲理,自然清新,具有飘逸洒脱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和笑对人生厄运的超旷,成功解决了旧诗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创造了有自身特点的诗歌范式,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臻于上佳境界。  相似文献   
8.
关于汉语专名的回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寅博士在《书品》 1999年第3期发表《近刊译著中的知识性错误》,指出了四部译著中的一些翻译错误。这些错误有个特点,就是错的多是汉语专有名词。致误原因是译者中国文史哲知识不够,在由外文回译为中文时就把中国人名或书名按语音翻译,结果不知所云。这一现象在当今译界似乎有相当普遍性,因而一部号称  相似文献   
9.
陈荣昌生活于中国社会文化剧烈震荡和历史性转折时期,其诗体现出"新旧杂陈、多声复义"的特点。面对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态势,他坚持儒家思想的真理性和有效性。在应对内忧外患时,其诗的思想底色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考察日本,敲破酣梦,激发愧励之思。在政权更迭之际,他以"大清之遗民,中国之良民"化解两难困境,最终达成公民身份认同。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专制与共和、守节与顺世的纠缠和紧张正孕育着现代性思想萌芽,孕育着思想和文学突破的契机。这些因素使他的诗成为反映近代转型期诸多时代特征和精神特征的典型诗歌样本。  相似文献   
10.
彭国钧教授的《语言文集》是他一生研究语言学成果的结晶,篇幅不算大,但都是针对语言学中的真问题有感而发,有的是商量旧学,有的是探寻新知,都有所得。文集表现出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创获,使这部书成为语言学界不可多得的学术精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